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貴陽孔學堂:文化廟會人氣旺

2017年01月31日10: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大年初二一大早,剛剛大學畢業的貴陽市民李子洋就跟父母坐上春節專線大巴來到位於花溪區的孔學堂,他們是來趕廟會的。不過這裡的廟會,既不賣小吃,也不賣玩具,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都是“傳統文化”。

孔學堂春節文化廟會已連續舉辦四屆,人氣越來越旺。僅大年初二一天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兩萬多人,預計整個春節將超過10萬人。

今年的文化廟會上,首次推出杏壇、鄉賢祠登高祈福、求“才”的主題活動,游人可以登求才道、拜先賢、躍龍門、挂福牌,抓一把狀元米,祈福新年萬事順意。

郭根心和余露是從武漢跟團到貴陽旅游的游客,偶然路過孔學堂,一下子被這滿園的文化氣息所吸引,夫妻倆在門口看到有“祈福求才”活動的介紹,便走了進來。沒想到,誤打誤撞,卻搶了個頭彩。工作人員介紹說,他們是今年第一個來杏壇的幸運游客。挂了祈福牌、抓了狀元米,喜出望外的兩口子告訴記者,沒想到貴州除了醉人的美麗山水還有這麼濃郁的文化氛圍,孔學堂文化廟會讓他們過了一個難忘的新年,在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中為自己和親人祈福。

記者看到,許多市民把寫有新年祝福的福牌挂到了指定區域,小朋友也在父母的陪伴下寫下了自己的新年願望。工作人員為市民送上新年“紅包”,紅包裡的“才星筆”寓意學業有成,“五福餅”寓意五福臨門。

在位於六藝學宮的“家訓館”裡,一面由近百把不同姓氏的扇子組成的“扇牆”吸引著游客在此駐足。“扇”與“善”諧音,寓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訓館”特意准備了筆墨紙張,市民們可以現場揮毫,抄下自己的姓氏來源,把家訓故事帶回家,讓“家”的傳統民俗傳承下來。

下午兩點,一堂題為《曾國藩誡子文》的講座在位於孔學堂的“貴州省道德講堂總堂”准時開講。記者發現,現場的聽眾有滿頭銀發的老者,也有黃發垂髫的兒童,他們一家人一家人地坐在一起,邊聽邊記,還不時低聲交流幾句,顯得格外專注與投入。

聽完講座,李子洋有些意猶未盡,他又來到“家訓館”的“李”姓的家訓旁。隻要有人在此駐足,他都忍不住走上前去攀談幾句。他告訴記者,自己家裡也曾經有過家譜,可惜年代久遠,很多資料都已不可考,到這一代已經隻記得自己的字輩了,來看“李”姓家訓的人,應該都和自己同宗或者同源。

李子洋說:“我覺得家訓是每個家庭的精髓所在。老祖宗通過家訓告訴我們,怎麼做人。比如曾國藩,就在誡子文裡告誡自己的子孫后代。”

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告訴記者,貴州省委、省政府從2011年起就傾力打造孔學堂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高地,而孔學堂一直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春節,他們經過精心策劃,走訪了多位文化名人、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也向大眾進行了征集,終於整理出近百個姓氏的家訓。在大年初二設立了“家訓館”,將家訓娓娓道來,告誡后人。讓市民在享受闔家團圓的幸福之時,共同了解中華傳統家訓文化。

周之江介紹,這僅僅是開始,作為貴州省的文化名片,孔學堂將持續發揮其文化傳承的功能,他們也將繼續收集整理家訓,特別是吸引廣大市民共同參與,把散落在每個家庭的中華文化精神聚集起來。(呂 慎)

(責編:孫競、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