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留學素描:行走諾丁漢

2017年01月16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行走諾丁漢(留學素描)

  我到英國諾丁漢大學上學后,在業余時間找了一份工作——做家庭慈善募集人。說得通俗些,就是挨家挨戶地敲門,苦口婆心勸說別人進行慈善捐款。一天大約工作5個小時,從下午到傍晚,算上路上來回的時間,大概7個小時,一共要敲160多扇門。我跟好友開玩笑說,這工作足以使人笑出一臉褶子。因為隊長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從頭至尾保持微笑。

  故事還得從面試第一天說起。

  初試時,面試官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為什麼要選這份工作?”

  怎麼說好呢?鍛煉口才?了解英國的社會人文?還是賺點外快?然而這回答要麼太自我,要麼太庸俗、直白了。按高中老師的話說,“做題需預知出題人的題意,避免題目中的陷阱。”為了第一份工作,我願意先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在我身邊坐著一位法國姑娘,一頭金發,戴著細細的深褐色眼鏡,斯文得像個大學老師。可她是一個殘疾人,聽課吃飯聊天全得坐在特制輪椅上。同樣問題,她脫口而答:“我想賺錢。”

  我想,能毫無保留地這麼說,首先因為她比我勇敢,也比我真誠。她並不覺得“想賺錢”是羞於提及的事,相反,這是人在困境下最真實的訴求。其次,她的同情心在脆弱的生命力面前顯得格外可貴。大概越是弱勢群體,便越能體恤到身為弱勢群體的不幸,並以全部的熱情投入到這件工作中。

  這點在我后來的工作中得到了驗証:我見過打扮艷麗的貴婦與穿著名貴襯衫的男紳士在飯桌上交杯甚歡,卻隻願意為四處奔走的我們留下5秒鐘的熱情。“我再不相信你們了”“捐過一次絕不再捐第二次”“我沒有錢……”

  在開始做這件工作后,我同時也醞釀著另一個想法。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想為那些患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帶來知識與快樂。可是特殊教育所需的人力、設備都太貴。我想用這份兼職賺來的錢,為自己更宏大的理想服務。”

  信心究竟是什麼呢?使我前進的動力究竟在哪兒呢?其實信心在困難面前總是顯得虛空,顯得迷茫。每一扇門都像一顆未嘗過的巧克力。我唯獨能做的,就是拖著失望的身子一直堅持下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還記得在街角的屋子裡,我遇見了一個即將工作的女孩。在我敲門的一瞬,她還隻穿著一件單衣。她呼著熱氣,聽到我敲門,趕緊喚我進來。她的皮膚黑黑的,一雙澄澈的眼睛眨得水靈。當我第一次說完所有准備的台詞時,她微微點了頭,金色的發梢輕巧的垂在肩上,在微微的燈光中,抿著嘴思考。她在思考些什麼呢,在默默念些什麼呢,是用一顆單純的心在憐憫嗎。我和她告別時,她認真地告訴我,“我保証,明天就去捐款。”

  身心俱疲的我走在大街上,排排樓房如一座座精致的古堡。我走到了高處的一座橋上,想起剛剛遇見的疲憊的人們,在家中飽食后看劇的人們,在溫暖大床上說情話的人們,正在辛勤勞作的人們……

  我忽而想起了史鐵生的一句話:“我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遙遠的地方去。我們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那些冷漠的人終歸也是可愛的,其冷漠必有它的緣由﹔熱情的人當然更可愛,他們讓我明白了,愛從未因語言、膚色、處境等任何條件改變。在苦難面前,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在同一個夢想面前,愛顯得如此彌足珍貴。(彭雲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1月16日 第 09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