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入學機會仍需平衡質量和公平

近年來,我國總體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實現全面提升,地區間差異逐年縮小。然而,在平衡質量和公平上,依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優質入學機會增加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嚴重制約,成為地區間入學機會差異擴大的根本原因。如果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受制於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那麼原本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優質高校入學機會較大﹔而經濟落后地區獲得的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將會更少,進而造成地區間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差異的不斷擴大。
高考報名錄取率在地區間的差異是造成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地區差異的直接原因。數據顯示,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在地區之間的差異程度不斷擴大,主要與高考報名錄取率的差異存在較大關系。由於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具有稀缺性和集中性,在分省定額的規則下,重點大學或各省的直屬高校更傾向於招收本地學生。在地區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資源已經佔據優勢的前提下,屬地化招生將進一步加劇東中西部地區間乃至東部地區內的入學機會的差異。
入學機會在區域內部的差異較大,簡單地以東中西部作為政策劃分依據不利於地區間差異的縮小。一直以來我國宏觀政策上對弱勢地區入學機會的補償和傾斜往往簡單地以東中西部的劃分為依據,卻忽略了入學機會在區域內部的差異。
針對上述問題,為在“十三五”期間實現高等教育機會地區間的均衡,現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現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大幅增長。多年來,我國“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等教育擴招以來,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成為擴招的主力軍。在總規模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就顯得更加稀缺和有限。“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優質高校入學機會的大幅提升,最根本的路徑是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點帶面擴大高質量重點建設的范圍。具體措施包括:加快對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的統籌推進,以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重點,帶動更多的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對於高等教育資源薄弱的地區,中央政府應充分發揮統籌調控的職能,通過配套補貼或專項經費投入等方式,鼓勵和帶動那些在全國范圍內招生的優質地方院校的進一步發展。
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積極提高各地區高考考生的自我發展能力。數據顯示,優質高校入學機會的大小與各地區高考的報名錄取率有直接的關系。要提高本地區的高考錄取率,除了擴大高考招生的名額以外,還應從招生的供給側出發,關注地區高中階段考生的教育質量的提升。這與“十三五”規劃中“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提高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的工作重點相一致,有利於地區高考考生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從教育投入的角度,建議根據各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水平,設定高中階段財政投入的充足標准,對於難以達到充足標准的省份,建議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進行補充。
逐步弱化以東中西部區域劃分為標准的招生改革模式,因地制宜綜合多項因素劃分招生名額,促進地區之間優質高校入學機會差異的縮小。目前,分省配額制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錄取的主要選拔方式。在區域間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合理地使用分省配額制,可以積極補償西部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較為薄弱的教育基礎。然而,由於過去數據上的限制,大部分政策的推行均以東部、中部和西部為劃分標准。
為保証地區差異縮小目標的實現,筆者建議政府能夠逐步弱化以東中西部區域劃分為標准的招生改革模式,採用基於歷史數據的建模方式,對院校分省招生名額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具體建模以適齡人口基數為核心變量,並結合地區的基礎教育水平、優質高校資源以及優質高校入學機會的歷史數據設定科學的權重,同時在原則上確保入學機會有所增加的同時,入學機會的大小不受制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曹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