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校共建”創新德育形式 “岳麓樣本”帶來啟示

湖南長沙岳麓山,這塊千百年來弦歌不絕的地方,而今聚集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22所高校,常年在校大學生30余萬人。近年來,一批批“道德模范”“時代楷模”“中國好人”的涌現,讓岳麓區不僅是知識的殿堂,也成為道德的高地。這些成績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岳麓區委區政府與駐區高校的“區校共建”行動。
高校成為“道德高地”
2015年3月4日,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段江華勇救落水兒童,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這位“最美畫家”也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一個楷模就是一面旗幟。在岳麓山下,像段江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還有很多,有用愛心點燃殘障孩子藝術夢想、3年來堅持義務舞蹈培訓的郭貝貝,有將文化志願服務帶到偏遠農村、組建農民聲樂合唱團的鄧麗萍……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與老師們並肩而行的,是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的大學生們。在中南大學,“左家垅愛心家教”義務服務30余年,累計受眾達10萬人次﹔在湖南中醫藥大學,“微塵”義診隊每年為社區、福利院提供服務5000多人次……目前,岳麓區駐區高校注冊大學生志願服務團隊共400多個,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大街小巷。
岳麓區委書記周志凱說:“引導大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和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的責任。高校管好講台,地方搭好平台,‘區校共建’一方面是幫助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也將為岳麓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區校共建”創新德育形式
在岳麓區,每3個市民中就有1個是大學生。把大學生德育工作做好了,整個區的精神風貌就能上一個台階。基於這種認識,2012年岳麓區啟動與駐區高校的共建行動。
區校共建的“最先一公裡”在於健全對接機制。近年來,岳麓區與各高校探索建立了區校德育工作聯席制度、重大事項通報制度、年度工作要點對接制度等,形成了區校統一規劃、統籌投入、定期會商、資源共享、考核同步的有機系統,從制度層面確保行動有序推進。
區校共建的“中間一公裡”在於搭建實踐平台。4年來,岳麓區和各高校在學院與街道協作、班級與社區互動上下功夫,推動全區115家區直單位、企業提供長期見習崗位,建成面向大學生的道德實踐基地近300個,開展“院士論壇”“道德模范進高校”等主題活動70余個,打造湖南抗戰文化園、廖月娥敬老院等基地,形成了師生走出校園參與道德實踐、道德楷模走進校園的良性互動。
區校共建的“最后一公裡”在於強化信息服務。為引導和方便廣大師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岳麓區安排300多名街鎮干部作為“聯絡員”,長期為大學生參與道德實踐提供咨詢和幫助。同時開發網絡信息發布平台,利用高校門戶網站、校園手機報、微信公眾號,及時向大學生推送共建基地的崗位信息、志願服務活動需求等,解決了大學生參與德育實踐“有意願、無平台”的問題。
“岳麓樣本”帶來的啟示
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區校共建”的實踐,為推進當代大學生品德養成,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有益借鑒。
啟示一:地方黨委政府應主動擔責,建好“社會大學”。“區校共建”打破了地方政府和高校行政隸屬不對等、管理模式不同步、對象群體不相適的桎梏,盤活了區內科教、文化資源,在高校之外建起了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大學”,既能為高校師生提供道德修養的廣闊平台,又能為地區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滋養。
啟示二:高校應堅持開放辦學,用好“社會課堂”。高校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不僅要講好理論,通過書本、案例啟迪學生智慧,還要走出“象牙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空間,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肩負起社會責任。
啟示三:社會應給予高校好人好事更多禮遇,強化“社會評價”。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表彰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也是推動德育工作長效發展的有力支撐。對志願服務組織和個人進行扶持,在獎勵、就業等方面給予高校品德優秀者更多的關注,有助於形成高校德育建設和社會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3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