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鄉村女教師探索網上賣花椒 幫留守兒童留住爸爸媽媽

2016年03月01日08:55 | 來源:京華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幫留守兒童留住爸爸媽媽

  康康老師和她的助學團隊。

  山裡娃的上學路。

  康康,雲南魯甸縣一名普通的鄉村女教師,不能熟練使用電腦,不會用支付寶,卻為了幫助家鄉父老致富,開起了微店,做起了電商。這一切源於2014年8月的那一場地震。

  從抗震指揮部的志願者,到組建公益助學團隊,再建立“魯甸災區愛心花椒認購群”開始做花椒,康康老師想為花椒找一個出路,幫家鄉父老致富,為留守兒童留住爸爸媽媽。

  京華時報記者任珊

  □經歷

  家鄉沒了留下一棵櫻桃樹

  在雲南魯甸的山區,接近90度的斜坡上種著滿滿的花椒,這是當地人一年的生機、是“生命之樹”。

  康康,是雲南魯甸縣茨院中學的一名普通鄉村女教師。從小與花椒為伴,但她從未想到,自己多年后的命運會緊緊跟它綁在一起。

  2014年8月3日,在沒有預兆的情況下,一場地震發生在雲南魯甸。“我的家鄉成了一片廢墟。震后第三天,我想要去找一下我的家,但在廢墟上我完全找不到。這時,我看到了一棵櫻桃樹。全村,隻留下了我們家這棵櫻桃樹。”康康回憶,回家的時候,看到自己家的那個場景,她內心觸動很大。

  康康當下決定,為村民和家鄉做些什麼,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她到了8·03抗震指揮部,跟著當地朋友和志願者一起做飯。在這過程中,認識了一位來自貴州的李老師,已經60歲的她挎著個黑包,跟著浩浩蕩蕩的志願者隊伍忙前忙后,顧不上休息。

  在李老師身上,康康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她認為,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樣做。考慮到自己的本職工作,思想品德老師,在雲南省團委的支持下,康康與學校其他四位老師組建了“魯甸能量源公益志願團隊”。

  五位老師開始穿梭於魯甸縣一些偏遠學校,在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同時,也為學校連接了一些資源。“這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更是一種責任。”在沒有技術、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大家都在堅持著。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甚至提出自己出錢來繼續。

  但隨著救災的持續進行,救濟物資和公益開始撤出,康康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們也應該撤出嗎?”大家不斷問自己。

  就在這時,湖南衛視《變形計》劇組到當地拍攝魯甸縣八寶小學。康康直言,這個影片對她來說是個轉折點。首先,這是第一次有媒體關注到她的家鄉,一個幾十年不變的小地方。第二,在這部紀錄片之前,雖然幾位老師穿梭於各個學校,但得不到大家理解,包括自己的親人。但片子播出后,大家看得熱淚盈眶,家人和老公開始認同他們所做的事。

  “我也才意識到,努力和付出是有價值的。我們的家鄉,我們不愛誰來愛。我願意做那個付出的人。”康康說。

  □行動

  公益助學轉陣賣花椒

  在公益助學過程中,康康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特別是當地的留守兒童。她發現,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一年隻能和父母在過年的時候相處幾天。甚至有孩子說:“我們既盼望父母回來,又不希望他們回來。盼望他們回來是因為一年到頭終於可以見一次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們回來,回來兩三天,就又要走了……”

  康康逐漸清晰,對於家鄉來說,留守兒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這裡太窮了,“我想如果這些父母在當地就能夠解決生計,還何必遠走他鄉呢?”於是康康老師開始把目光轉向了花椒。

  花椒確實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90度的坡上種著花椒,其他能種的地方她全種上了。每到花椒採摘的季節,一些在外面打工的父母都會回到家裡採摘花椒,採摘完了之后他們會再次外出打工。然而花椒的利潤太低,要想把它推廣出去,切實解決老百姓的收入問題,還是有很多困難。

  “誰來做這件事?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我既沒有做技術性的特別高水平的這樣一個公益能力,我也沒有做生意的經驗,我能做什麼?”康康問自己。

  而也在這時,他們的五人公益助學團隊,沒有預兆地解散了,隻剩下她一人。雖然很痛心,但康康明白,大家已經盡力了。而她自己還要不要堅持,怎麼做公益,康康很迷茫。

  到2015年7月份,花椒收獲的季節,魯甸的花椒開始採摘,康康對於推廣花椒的念頭,越來越強烈。“我不知道未來會走向哪個方向,但我很清楚,本地的花椒太需要走出去了”。

  最終頂著壓力,憑著一腔熱情,康康還是把事情扛下來了。花椒事業的發端始於“花椒群”的建設。在得知了康康老師想把花椒推出去的想法之后,曾經以志願者身份到過魯甸的一些愛心等人,開始建微信群,認購花椒。康康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也不會用淘寶購物,但就這樣走上了電商之路。

  □困難

  小花椒缺乏關注和影響力

  雖然微信群在慢慢壯大,由十幾個人到上百人,小小的花椒也飛出大山,康康也理順了從收購到配送的整個流程,但更多的問題也開始展現出來。首先,小花椒缺乏關注和影響力。

  “魯甸也太偏遠了,如若不是地震,沒有人會知道這樣一個地方的存在,它的交通太閉塞,如此困難的交通,限制了小花椒走出去。”康康明白,基於電商的在線銷售,讓小花椒被更多大城市的人知道,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但是要大批量的生產、運輸,以目前的能力,還遠遠不足。

  雖然現在通過媒體和公益人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魯甸有這樣一位女教師在做著這樣的事情,但是想通過花椒這個途徑解決當地貧窮和留守兒童的問題,現在的影響力完全是不夠的。

  其次,缺乏人才,康康想找更多的大學生來做這些事。但是在這樣一個剛剛起步的事業中,很難給大學生承諾出什麼,大學生

  需要養活自己甚至家人,本地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寥寥學生,又極少有願意再回到那個貧窮的地方的。而對於康康來說,“我不能給他任何一個承諾,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它能走多大走多強,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給他這樣一個回報。”

  康康坦言,做小花椒的第三個困難,“來自於我的內心”,這也可能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小花椒傾注了康康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希望它能有一個好的出路,在這個過程中,花椒群裡的朋友們每天都會給出各種各樣的主意和鼓勵。但是除了要面對群裡面的鼓勵,康康還需要面對群外面現實中的所有困難。

  在每一次想要放棄的時候,看到朋友們的鼓勵,康康都告訴自己要堅持,不能辜負大家的期待,而實際上內心卻有過無數的糾結和煎熬,“一方面是現實的艱難和挫折,另外一方面是來自於群裡朋友們精神上面的鼓勵,朋友們的每一句鼓勵,我在電話這頭都是熱淚盈眶。”

  □未來

  召喚留守兒童父母回家

  去年12月份的時候,花椒已經賣出去400多斤,也走進了北京、上海、廣州、河南、河北。但花椒的需求量有限,康康沒有資金大批量囤貨,在微信群朋友的鼓勵下,康康開始推出其他農產品。她瞄准了當地的另一個特產——丑蘋果,一種味道清甜卻“長相丑陋”的蘋果。

  意料之外,“丑蘋果”給康康的店鋪帶來了一線生機,經營又開始好轉。蘋果季節結束后,又增加了天麻。為了保証天麻品質,她從家開車到離魯甸縣城170多公裡的天麻產地考察。“我要把魯甸當地最好的產品推出去。”康康說,購買蘋果、天麻后這些人會被邀請進花椒群,康康會把愛心花椒的故事講一遍,不少人買蘋果的同時也會買花椒。

  但農村日常銷售花椒價格很不穩定,前兩三年曾經低到15~25元一斤,高的時候三四十元,這兩年高一些,今年是最高的,可以賣到55元,但波動很大。如果能自己把握銷售渠道,有一個相對穩定和合理的價格,對農民來說自然是獲益的。“而且我們發現花椒籽油、花椒杆,這些可能比花椒本身更有價值,但老百姓不知道,都扔掉了。”康康把開發這些產品列在了之后幾年的計劃裡面。

  新的一年開始,康康的愛心花椒店也在做新的嘗試。“我們的愛心花椒微信群裡有做公益的、做媒體的、做企業的,原來是大家零散的支持,最近我們正在討論更詳細的計劃,2016年團隊的工作會更規范化和有計劃性。”康康說。

  康康認為,災區要想發展起來,你給它捐贈多少物資,捐贈多少款項,它永遠是輸血式的,如果能帶著本地青年和老百姓們把東西賣出去,這本身是一個勞動過程,也是一個自力更生的過程,魯甸要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隻有這樣,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也才會回來。

  康康也正在申請基金會方面的支持。去年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南都基金會、香港樂施會三家基金會走進魯甸,旨在支持本地的公益機構發展,康康努力向基金會提出申請。接下來不久,會有幾家基金會來考察項目。

  如果有了項目支持,康康希望可以培訓魯甸的返鄉青年,把魯甸本地好的農產品推出來。對於團隊定位,康康說:“我們會一直堅持公益屬性,未來可能會走社會企業的方向,畢竟花椒始終是一個產品,要符合市場規律。”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