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鐘秉林:轉變方式,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2016年02月25日08: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轉變方式,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一、高等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改革成就顯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五年以來,高等教育發展成效顯著。高等教育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願望﹔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更加均衡,高等學校類型趨於多樣,學科專業和層次結構更加合理,辦學特色正在逐步形成﹔高等教育投入保持穩步增長,辦學條件得到改善,高校師資隊伍持續擴大﹔高校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得到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靈活,各類人才培養計劃取得顯著進展,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得到加強﹔高校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傳承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社會服務功能得到增強﹔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活力得到釋放﹔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內外聯動,中國特色“五位一體”教育評估實施初顯成效,高校內部質量監控和保障機制走向成熟﹔高等教育國際化步伐加快,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勢頭良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較好滿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正加快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

  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轉化,質量問題凸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並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公平、人才培養質量、大學生就業、高校自主辦學等一系列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經費缺口依然較大,部分高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不高﹔教師隊伍總量不足,高水平人才數量少且分布不平衡﹔高校教師教學方法還比較傳統,教學內容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內在學習驅動力不足,創新創業教育還缺乏長效機制﹔部門條塊分割造成人才培養相對封閉,缺乏拔尖學生成長的制度環境﹔高校科研應用導向不足,科研成果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薄弱,重大科技協同攻關機制不健全﹔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統籌不足,內部質量保障有效性不夠,質量保障管理隊伍薄弱﹔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現代大學制度還不完善,地方和高校活力還未充分釋放等。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越來越旺盛,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任務依然繁重,邁向高等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任重道遠。

  三、轉變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推進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

  毋庸置疑,緩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堅持內涵發展,不斷拓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但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等學校建設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長期積累、厚積薄發。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優良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文化以及鮮明辦學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長期的積澱和社會的認可,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錢堆砌。

  為了緩解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解決三個重大現實問題:一是在規模適度擴大的同時努力拓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重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在提高質量的長期過程中合理配置有限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大力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尤其是入學機會公平﹔三是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為此,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即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

  筆者認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深化改革,加強建設。

  第一,保証投入,擴大供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高等學校內涵發展。在繼續強化政府教育責任的同時,創新高等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拓寬高等教育資源渠道,擴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給,提高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一是要強化制度保障和政府責任,確保新常態下GDP比重“4%”的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足額到位﹔二是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金和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進入高等教育領域﹔三是要提高生均撥款標准,調整專項教育經費分配政策,保証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正性,增強高校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公平競爭、多樣化發展,把主要精力放到內涵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來。

  第二,分類指導,精准施策,優化結構補齊短板,推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學校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以及社會公眾的差異化高等教育需求,加強系統研究和統籌謀劃,實施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增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措施實施的針對性和精准性。一是要推進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全面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二是要加強政策導向,推進互聯網教學與線下教育相結合,擴大優質教學資源覆蓋面,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三是要探索學分互認和“學分銀行”,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四是要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探索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實踐,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促進中國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國際拓展。

  第三,聚焦問題,突出重點,不斷深化綜合改革,推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針對不同層次類型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制約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瓶頸”問題,在構建基本高等教育公共服務網絡、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加強科學規劃,提高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規范性和實效性,改善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強教育研究,理順高等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校多樣化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三是要加強統籌協調,深化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一體化﹔四是要加強政策導向,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鼓勵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的教育綜合改革﹔五是要加強試點跟蹤,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推進大中小學協同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推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抓住實施新修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契機,以建立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現代大學制度為目標,更新教育行政法治理念,調整行政管理方式,強調行政程序價值,對政府與大學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進行深層次的調適。一是要轉變職能,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和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調動地方和學校的辦學積極性﹔二是要推進簡政放權,政府向高校放權、向教育學術社會團體轉移職能,尤其是要加快地方政府向地方高校放權的步伐,進一步釋放高等教育活力﹔三是要推進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完善內外聯動的質量保障機制和體系,引導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辦學,自主發展、自我約束,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第五,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優化改革環境,推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一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更加緊密,內外部發展環境更加復雜﹔二是利益相關者增多,利益訴求多元甚至相互沖突﹔三是社會誠信體系尚不健全,改革舉措的出台往往受到社會公信力的質疑。因此,要加強科學民主決策,協調推進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和外部的配套改革﹔要加強輿論引導,讓公眾對高等教育改革有理性的認識和合理的期盼,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營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氛圍。

  (鐘秉林,作者為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