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經費“報銷難”懸而未決 教師:比科研還難
日前,中央事業單位和中央企業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的公布為公車改革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然而,同樣廣為詬病的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問題卻長期懸而未決。
聯想到歲尾年初,西北某高校學生為幫助老師報銷,搬上被子、大衣到學校財務處徹夜排隊﹔上海某著名大學,排隊報銷的師生一直從財務處大廳綿延至學校大門口……這種喧鬧場景,不禁令人唏噓。
有的教師禁不住調侃道,“到了年底,基本所有的工作都得停下來,全身心投入到報銷事業中去。我不是在財務處等待報銷,就是往返在報銷的路上……”還有的人對此感嘆,“世界上最可悲的是,項目早做完了,經費還沒花完……”“如何報銷科研經費,竟比完成科研本身還困難!”“把科學家逼成會計”,是耶?非耶?
這不是空穴來風,也非夸大其詞。據了解,高校每年年初申報項目和年底財務報銷時,科研人員特別是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都要像會計一樣精打細算。申報課題,他們要充分發揮想象力,精確預算未來幾年要花的每一項經費﹔項目結題,要把項目執行期間花的每一筆經費,與申請課題時的經費預算一一“對表”。一些高校科研工作者光在經費預算和財務報銷上花的時間,就達兩三個月。
按照常理,科研經費是對學術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學研究的高產出。作為科研大國,我國的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長,目前每年已達萬億元之巨。因此,加強和改進對科研經費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想辦法方便科研人員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學研究中去﹔另一方面要想辦法,切實節約科研經費,讓有限的科研經費發揮最大的作用。遺憾的是,當下煩瑣的科研管理程序,要求復雜,過於剛性。尤其是科研經費管理,項目管理過細,條條框框過多,項目承擔者要費盡心思來應付財務報賬的要求,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耗在了無謂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上。
科學研究是自由的知識探索,在學術規范之外,不應加諸各種行政化限制。當然,這不是說學術經費可以放任使用,學術活動可以信馬由缰,而是要回歸符合學術規律的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學術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學術共同體的活力。科研經費的管理制度應該服務於這個目標,而不是作繭自縛,以至於束縛科研人員的創造火花。
管理的實質是服務,服務的目標是提高效率。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著力構建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科研管理、宏觀政策、學術民主、學術誠信和人才成長環境。以此為指導,改革科研經費管理,一要符合科研規律。隻要科研過程正當,遵守學術規范,就沒有必要管得太細,賦予科研人員一定的自主權。二要尊重創造性勞動的價值。應當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充分尊重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性。三要政府部門和相關科研單位(高校)上下齊心、齊抓共治,狠抓落實。該嚴管的仍要堅持,該放鬆的要堅決放鬆,砍掉繁文縟節,使他們能夠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投身科研探索。
歸根結底,隻要動腦,辦法總比困難多﹔經費事小,創新事大,絕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廢食,舍本逐末,讓經費報銷難遲滯了高校科研的積極性。
(於洪良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