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育兒大腦有變化 超級奶爸不輸媽?

郭原毓
2016年02月20日10:44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育兒大腦有變化 超級奶爸不輸媽?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父親”參與換尿布、哄睡等育兒過程,“奶爸”形象也頻頻出現於影視作品中,但很明顯,至少在照料嬰兒的前期階段,“奶爸”們都表現出各種搞笑和不得法,仿佛他們天生就不擅長做這事兒。傳統觀念也認為,相對男性來說,女性由於妊娠和生產,優先具備當母親的“硬件”條件,在照料嬰兒的過程中也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但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新研究指出,有育兒經驗的爸爸們大腦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他們腦中的“育兒網絡”逐漸開啟,甚至有某些部分與女性趨於一致,做到真正的“超級奶爸不輸媽”。

照顧寶寶 爸爸也能 開啟“育兒網絡”

照料嬰兒是個麻煩事,從半夜喂奶、換尿布到陪伴玩耍和看護,整個過程都少不了家長的存在。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的變化,雙職工家庭增多和“二孩”政策開放,父親在育兒方面的投入持續上升,“奶爸”頻頻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但我們會發現,與充滿母愛光輝的“熟手媽媽”相比,所有“奶爸”形象在一開始都是笨拙、不得法的,仿佛男性天生就不擅長照顧嬰兒。總體來說,雖有“奶爸”,但男女之間對嬰兒的投入差距在中西方文化中依然存在。

女性天生就適合照料嬰兒嗎?許多學者認為,女性的大腦天生就具備當母親的“硬件”條件,加上妊娠和生產會觸發特定的神經生物過程,激發媽媽們去照料嬰兒。但有人提出,男性的大腦也可以通過照顧嬰兒而發生某些改變,形成“奶爸”思維。

為了研究“奶爸”是怎樣形成的,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魯思·費爾德曼針對一組有過育兒經驗的爸爸們進行了實驗:在爸爸們照顧嬰兒一段時間后,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核磁共振掃描來檢測大腦活動,結果顯示,所有爸爸大腦中構成“育兒網絡”的兩個相連腦區都被激活了,其中之一被稱作情緒處理網絡,包括杏仁核等結構,與獎賞和動機有關﹔另一個系統是心理化網絡,包括顳上溝等腦區,與社會認知和移情相關。

有趣的是,父親和母親之間還存在一些不同之處。整體來看,媽媽們的情緒處理網絡更加活躍,而爸爸們則在社會認知回路上更活躍,這個回路更加依賴經歷。研究者們認為,這些結果暗示,也許女性因為孕期和分娩的激素波動,而在生理上更適合哺育和保護孩子,不過男性同樣可以通過育兒的經歷來獲得這些生理特質。換句話說,照料嬰兒的經歷能夠開啟男性大腦中的“育兒網絡”,使他們更勤力為小寶寶忙前忙后,最終成為出色的“超級奶爸”。該項研究發表於美國的《科學新聞》網站上。

“奶爸”經歷可增強男性的情緒管理

針對這個實驗結果,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委員會主任張伯裕認為,如果男性照料嬰兒的能力確實能通過后天學習,甚至改變大腦結構,達到與女性齊頭並進的程度,那麼未來男女性照料嬰兒的固有分工有可能慢慢變化,導致“奶爸”越來越多。

“男性跟女性一樣,在孩子出生后會盡快適應為人父母的角色,並從生理上發生改變,做個更加稱職的父親。之前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晉升爸爸后,男性的大腦中會長出額外的灰質,這部分灰質的生成可增強男性對子女的情感依戀程度,拉近男性與子女的關系。”張伯裕說。

張伯裕提到的耶魯大學實驗研究報告曾刊登在《社會神經科學雜志》上。研究者們對耶魯大學的16名教授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觀察這些人在當爸爸后大腦中發生的改變。對他們的第一次掃描是在孩子出生2~4周內,第二次掃描是在孩子出生2~3個月內。第二次掃描結果顯示,全部16名受試者大腦中下丘腦、杏仁核和紋狀體三個部位的灰質面積均有增加。這幾個部位的灰質增加后,男性對孩子的哭鬧或其他行為的反應就會更加敏感。

可以發現,兩個實驗都提到了男性大腦中下丘腦、杏仁核相關部位的改變,對此,張伯裕解釋說,它們都屬於大腦“育兒系統”中情緒管理這一塊。簡單來說,在照顧嬰兒過程中,由於小寶貝還無法用語言跟父母交流,僅僅通過觀察父母的情緒表露和肢體語言來實現互動,這時情緒管理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漫長的人類發展使得大部分男性擅長行動而不善表達,“奶爸”的經歷也會慢慢彌補男性在這一塊的“缺失”。

“不要小看照顧嬰兒時各種繁瑣的細節,小孩徹夜啼哭時,為了安撫他,照料者嘴裡要時不時發出聲音令嬰兒轉移注意力或平靜下來,忍受缺眠少覺的煩躁,耐著性子哄小孩,同時還要控制住內心想發火的沖動,這一系列行為會極大促進情緒管理的發展。”張伯裕說,除了情緒管理,“奶爸”還有一些特殊的本領。“我們普遍認為,‘母性本能’使得媽媽非常善於分辨自己孩子獨特的哭聲,但其實有育兒經驗的爸爸在這方面一點兒都不比媽媽差。有測試顯示,父母們辨別自己孩子哭聲的准確率平均都為90%,且男性和女性的准確率幾乎一樣高。”

“奶爸”激素水平有變化

有助降低攻擊性

上面列舉了一堆當“奶爸”后的大腦正面變化,但俗話說,有正必有反,除了大腦部分灰質變厚外,“奶爸”們的激素水平也在悄悄變化。

在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家長們和嬰兒互動后採集了唾液樣本,並分析父母親雙方的催產素水平變化,結果發現,父親的催產素分泌水平大大提升,幅度幾乎與母親持平,而這一激素在女性分娩時可引發子宮收縮,刺激乳汁排出,甚至與柔和的性格、和諧的社交人際關系有關。

對此,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金暉解釋道,催產素有許多別名,比如“信任激素”或者“愛情分子”。這個激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在多種活動下都會釋放,例如性交、分娩和哺乳。催產素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降低血壓﹔同時它可以提升自信,對人際關系中情感紐帶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催產素並非女人的專利,男女均可分泌。”金暉強調說。

除了催產素,有實驗表明,為人父的男性體內的雌激素、催乳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也會發生增加分泌,與此同時,男性的睪酮值會下降,即雄性激素分泌減少。但金暉表示“奶爸”們不用太過擔心,激素的變化並不會從外觀上讓自己有大改變。“從理論上,雄性激素降低有助於降低父親的攻擊性,讓他們顯得更容易親近,從而與孩子打成一片,這在育兒過程中是個好現象。”金暉說。

“奶爸”能一舉兩得?

為了進一步佐証“男女在帶娃這件事上沒有天生優勢差別”這個觀點,以色列的研究團隊還設計了一個對照試驗,他們找了一組剛迎來初生嬰兒的男同性戀伴侶,其中一人是孩子的生物學父親(即精子提供者)。這些同性伴侶在嬰兒出生后不久就接手了,共同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通過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研究者們發現,每位同性戀父親的大腦活動都顯示出了不一樣的變化:他們不僅和異性戀媽媽一樣激活了自己的杏仁核(情緒處理網絡),還和異性戀爸爸一樣激活了顳上溝(心理化網絡)。而在所有男性被試中,杏仁核和顳上溝之間的聯系都與陪伴嬰兒相關。換句話說,同性戀父親們是既當爸又當媽,每個人都同時扮演了兩個角色。

雖然這個結論隻能說明,在小孩還是嬰兒階段,男女性之間並沒有先天的優劣勢之分,但在小孩的成長階段,父母親所帶來的性別差異影響依然不容忽視。即使是這樣,嬰兒時期的小孩是最讓人操心的,數不清的起夜喂奶哄睡,忙不完的家務和哇哇哇的小孩哭鬧,想起來都讓負責大部分照料工作的母親心塞。如果爸爸們能突破世俗的固有看法,在這個過程總施以援手,化身“奶爸”,優化家庭分工的同時也還能促進家庭和諧,豈不是一舉兩得?

(責編:胡雪蓉、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