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二、三本大學畢業生面臨求職之困"請多給我們點機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2016年01月12日07: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居然又沒過,簡歷關簡直就是‘鬼門關’嘛!”1月2日晚上9點,在武漢開往上海的火車上,劉曉星望著窗外掠過的夜景,嘆了口氣,自嘲說自己得了“求職焦慮症”。即使是在元旦放假期間,而且是在火車上,這位來自湖北一所二本高校的大四學生,也會不時地打開手機,登陸求職網站,查看自己的簡歷是否通過審核。

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今年高校應屆生求職市場也不容樂觀。像劉曉星這樣,有著求職焦慮的畢業生不在少數,而焦慮的焦點,不僅在於拿不到心儀的工作,更在於困擾他們的用人單位選人“背后的事兒”。

“也許,面試官是用抽簽的方式選擇簡歷”

簡歷關成求職“鬼門關”,畢業生不知其中關竅

劉曉星此行是去上海的一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實習。“就是先實習后入職的那種,三個月后見分曉,能不能留還不一定呢。”她說,這家公司招收3名電氣與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但通知了10名學生前往上海實習,“說是在工作中見真章。”

因為不確定能不能留在上海,所以劉曉星仍舊緊鑼密鼓地跑招聘會、投簡歷,“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就為了把自己‘賣’出去”。

“你們工科的學生好就業,哪像我們文科生,簡歷都沒人收!”圍上來的一位碩士三年級的男生插嘴道。他叫王彬,從河北一所二本高校歷史系本科畢業后,2013年考入武漢一所高校的中文系。

在他們的交流中,“簡歷關”是高頻詞。他們一致認為,對於畢業生來說,擁有一份像樣的簡歷就等於一隻腳踏進了求職成功的大門。

然而在劉曉星看來,自己的簡歷“相當不完美”。“沒有大型企業的實習經歷,扣2分﹔沒有帶團隊做項目的經歷,扣1分﹔在學生會不屬於主席團成員,扣1分,女生,再扣1分,你看,這簡歷最多能打5分。”她拿出一份用銅版紙打印的簡歷,模仿面試官的樣子說。

劉曉星坦言,每次投簡歷,自己都會反復揣摩用人單位的心思,但“投了上百份簡歷,十之八九都泥牛入海了。”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比如市場類的要求有銷售經驗,行政類的要求文字功底好,我做了5份不同的簡歷,各有側重。”王彬說這是一位師兄教給的經驗,但是自己投過的簡歷,仍隻有1/5獲得了筆試的機會。

“很多時候,明明自己很適合那個崗位,但就是過不了簡歷關。也許,面試官是用抽簽的方式選擇簡歷。”劉曉星笑言,她的同學中流傳著一個笑話,面試官將大量簡歷拋出去,飛得最遠的一部分進入下一輪。

“我也想‘打扮’下自己的簡歷,不然沒有機會”

簡歷篩選重學校學歷,部分學生不惜作假

出身三本院校的江帆,從來不屬於簡歷“飛得最遠”的那部分人。

1月6日上午,在武漢人才市場招聘會現場,江帆捏著一沓各個公司的招聘宣傳單,擠過人群,在樓梯間的一個台階上坐了下來。

“但凡看得上眼的、有點規模的公司,都要求應聘者是教育部211甚至985高校的學生,招個售樓員都這樣要求,真不知道怎麼想的!”江帆把宣傳單扔在腳下,憤憤地說。

“有學長告訴我,別管什麼經濟形勢,隻要你足夠牛,肯定能找到很牛的工作,但是我真不知道怎樣才算牛。”江帆稱自己從大一時就開始創業,也參加過很多活動,“因為學校不出名,簡歷很少過關。”

但是招聘單位知道如何定義“牛”。“首先看高校,985、211,還是省內重點,或者是一本、二本﹔其次看學歷,是碩士還是本科還是大專﹔然后看經歷和証書,有沒有出色的實習和實踐等等。”總部位於江蘇省北部一家大型企業的人事專員肖安說,因為武漢高校集中,每年招聘都會收到上萬份簡歷,人力資源部門看不過來,隻能按照這些“硬件條件”來篩選。

這種篩選機制之下,江帆注定被排除在外。“我之前的創業團隊中,不乏名校的學生,他們的能力並不比我強,但是現在找工作,都比我強。”他說。

肖安稱,正因為簡歷篩選成了求職最大的“關卡”,很多同學“鋌而走險”,不惜“注水”簡歷,以求得筆試面試的機會。

“偽造最多的是實習經歷,因為一個學生有沒有在行業內出名的單位實習過,僅僅靠簡歷是甄別不出來的﹔其次是學生干部經歷和獎學金,很難分辨真偽。”肖安說,“注水”簡歷給公司招聘造成了很大困擾,以至於在面試時不得不反復詢問求職者。

這種反復詢問讓一些畢業生感覺被“侮辱”。新聞學碩士三年級的黃青稱曾多次遇到此類面試,“感覺不被尊重,好像求職者是小偷似的”。

但黃青承認,她身邊有不少同學在簡歷上“動過手腳”,“有些人根本不好意思讓班裡的同學看到自己的簡歷,害怕被舉報。”

“我也想‘打扮’下自己的簡歷,不然沒有機會。”沉默了兩分鐘后,江帆忽然說。

“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陣亡’了,我不甘心”

招聘機制不透明,求職者心生猜疑

黃青已經拿到了2個錄取通知書,但都不合其心意。

“一家出版集團的銷售崗,專招女生,一上來就問能喝多少酒,還讓跟著領導去應酬,你說這能去嗎?”黃青說,另外一個是房屋租賃經紀崗,因為父母不同意,她也沒有去。

從去年10月至今,黃青申請了不下80個崗位,在她的記錄本上,通過簡歷的用綠色標識,通過筆試的用黃色標識,過不去了就用紅筆打叉。現在,一眼看去,一片紅色。

“我投了一些自己覺得很合適的崗位,比如一些企業的品牌宣傳崗、幾家媒體的新聞採編崗,幾家互聯網公司的市場推廣崗,都被拒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求職路上,最讓黃青困擾的是不知道用人單位看重什麼。

“你明確告訴我我哪兒不符合要求,我也就死心了。但是現在,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陣亡’了,我不甘心!”黃青苦笑。

而王彬的感覺是,很多用人單位招聘是假,做廣告是真。“有幾家公司來學校招聘,橫幅拉得到處都是,宣傳單也發到了每棟宿舍樓,到最后也沒幾個人接到錄取通知書。”他說。

更為讓畢業生“氣短”的是,有些公司甚至在筆試面試幾輪之后,突然宣布招聘取消了。王彬就曾全力以赴地應聘一家租賃擔保公司的秘書崗,“兩輪筆試一輪面試之后,說是讓等消息,結果一個月后給通知說不招了!”王彬懷疑,可能是遇到了“蘿卜招聘”,自己充當了“炮灰”。

招聘過程的不透明,也讓不少畢業生心存疑惑。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找工作等於找關系,沒有過硬的關系,要想找到好工作,“除非是撞了大運”。

褚蘭自稱“撞了大運”,這位湖北一所二本醫學院影像診斷學系的畢業生,通過筆試面試,拿到了一家三甲醫院的錄用通知書。“我的同學都以為我是憑家裡的關系才進去的,實際上我只是專業能力強些,面試表現好而已。”她說,身邊有很多同學,不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而是去鑽營如何跟大單位拉上關系。

“家境好、根子硬的畢業生優先佔有工作機會,這幾乎成了見怪不怪的共識。”黃青說,在她看來,正是因為一些用人單位的錄用原則、錄用過程、錄用信息都不公開透明,才讓求職場成了晦暗不明的“關系場”,也極大地妨礙了人才市場的公平。

肖安也稱,自己從事人力資源多年,每次校園招聘,總會有學生或者其家長找到他所住的酒店,拉關系、送禮物,“他們看我的眼神,就好像我是腐敗分子一樣。”

吳明是一家電商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他表示,畢業生更應該去琢磨如何在應聘中凸顯自己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公司有的放矢﹔虛假招聘的現象存在,但並不多,“畢竟在高校裡拉開陣勢,不為招聘隻圖做廣告,劃不來”。

“大多數情況下,招聘機制都不透明,無論求職是否成功,用人單位都不會給求職者反饋原因,這很容易讓求職者產生困擾,進而對用人單位產生怨言。”吳明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2日 19 版)

(責編:溫靜、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