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2015年04月08日11:0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從“知識傳授”到“技能培養”,從“灌輸”到“引導”,從“注入式教學”到“探究式教學”,近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一直在探尋一條貼近語文學習本質的道路。放眼全球,世界各地在語文教學上又有何“奇招”能引導孩子們樂享真正代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語言文化?本欄目邀請常年居住海外的華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寫一寫他們眼中的別樣語文學習。

  香港由於一百多年的英殖民歷史,長期以來,中文都處於弱勢地位。直到1974年,港府才通過《法定語文條例》,宣布中文和英文一樣,同為法定語文。然而,與此同時,香港的中文中學數量卻開始減少,至上世紀80年代跌入低谷。在香港,升學和求職都是重點考核英語能力﹔加上回歸前長期與內地隔閡,無論從實用考慮還是從文化心理上,中文教育在香港的地位都遠不及英文。

  不但有殖民歷史造成對中文的輕視,香港的中文教育還存在用普通話還是粵語教中文的爭議。支持用普通話教中文的人認為,普通話語法和書面語更接近,從“我手寫我口”的角度,用普通話學中文更有利於學習寫作﹔而反對者則認為,書面語和口語本就是兩套語言體系,普通話的口語並不比粵語口語更接近書面語,甚至有極端本土主義者聲稱用普通話教中文會造成中文水平的下降。

  盡管存在爭議,回歸前后,中文教育以及普通話教學在香港日益得到重視。從1998年開始,普通話科成為香港中小學的核心課程﹔2000年,普通話更成為中學會考科目。在回歸以前,全香港隻有兩間以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的本地小學,回歸后,新增了三所這樣的學校,更有超過71%的本地小學用普通話教中文。至於香港的國際學校,則一直用普通話教中文。

  中文環境非常復雜

  除了粵普之爭,香港的中文教育還有繁簡之爭。雖然香港教育局的“課程指引”裡要求“學生應掌握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但香港本地學校中文教育均採用繁體字,隻有國際學校才有的用繁體字、有的用簡體字,所以繁簡之爭主要存在於國際學校。有朋友孩子在國際學校的家長會上討論學校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時,說繁簡不要緊,其實會簡體字也會認繁體字,結果招致一眾主張用繁體字的家長怒視。

  香港中文環境的復雜使得在香港上小學學中文,買一本當地出版的學生字典和詞典顯得尤其必要。當地商務印書館出的《學生字典》和《學生詞典》,不但每個字都是繁簡對照且有筆順示范,還有四種注音方式:漢語拼音、注音符號、粵語注音以及同音字注音。

  香港中文教育的復雜不僅體現在語言和字體的選擇上,還體現在學生所屬族群的多樣化上。除了華人之外,香港還有很多其他少數族裔,其中以南亞裔為主。少數族裔的香港人因為母語非漢語,所以教育局有專門針對“非華語學生”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並且有主要招收少數族裔學生的學校。

  所以,香港的中文教育實際上可以分為三類:本地學校針對本地“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本地學校針對本地“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以及國際學校的中文教育。香港教育局的語文課程指引隻針對前兩類,對國際學校沒有規范。這裡要談的則是第一類,本地學校針對本地“華語”學生的中文教育。

  無指定教科書,學習重點不包括拼音

  在中國語文教學方面,香港教育局隻制定中小學的語文課程指引,提出培養學生的原則、教學重點和應達到的標准。教育局也會要求各出版商送審其出版的課本和補充教材。但是,對各學校是否使用教科書、使用哪種教科書,教育局並無要求。教育局雖然有“適用書目表”供參考,但並不要求學校從該書目表中選用課本及學習材料。各學校可參考教育局的“選書原則”,自行決定教材的使用。香港本地小學中,除了少數新式學校不用教科書以外,主流的小學還是選擇使用教科書教學。香港編纂和出版教科書的公司有十來家,以我家及朋友家孩子所用的小學教材為例,一年級中文科用的教材和補充教材包括:漢語拼音版《現代中國語文》以及配套的《現代中國語文課文字庫筆順表》、《現代中國語文作業》﹔《樂思中文26周基礎練習》和《閱讀理解》﹔以及《綜合高效識字》。

  從拼音和漢字的學習來看,香港小學的教學和我們小時候在內地經歷的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

  首先,教育局的《小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中“語文學習基礎知識”一項下的“學習重點”並沒有專門提到拼音,而是:“一、字和詞,包括漢字形音義和詞語(在‘音’這一項的要求是‘認識漢語音節由聲、韻、調組成’)﹔二、標點符號﹔三、遣辭用字﹔四、篇章(要求認識不同性質的文字﹔認識實用文字)﹔五、常用工具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