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2】

從學校實踐來看,拼音的教學也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是從小一入學就開始,有的要到三年級才學拼音。好在我家小朋友上的學校是一開始就教拼音,學會拼音對小朋友認字還是很有幫助。當然,我了解關於這一點也是有爭議,有反拼音人士認為在有拼音之前中國人認字都不需要拼音,而是直接認字,拼音對認字並無直接幫助,等等。但從我自身小時候的經歷,以及觀察孩子的學習,我覺得在識字量還很少的時候,拼音可以幫助和鼓勵小朋友自主閱讀,而通過閱讀,小朋友的識字量和詞匯量都會增加。
其次,在字詞的教學方面,教育局的課程指引要求:“認識筆畫、筆順﹔認識字形間架結構﹔認識常見的偏旁、部件﹔認識象形、形聲、指事、會意等造字法﹔認識常見的同音字﹔認識反義詞、同義詞、近義詞、多義詞﹔認識不同詞類”等等。
與我小時候的情況相似,小朋友的日常中文作業有抄寫字詞和造句,隔兩三個星期要默書(有的學校是每星期都有默書)。從筆順的教學來看,現在筆順教學是用電腦演示。與我小時候的情況不同,小朋友現在中文考試不會考筆順。我發現,如果家長不督促小朋友照著課本配套的《現代中國語文課文字庫筆順表》練習,小朋友的筆順很多都是亂來。關於偏旁部首和造字法、同義詞和反義詞等,小朋友是通過老師的講解、課文后的練習及學校選擇的補充練習來學習和掌握。
每日一篇 強調閱讀
字詞是基礎,除此之外,學校還很強調閱讀。雖然從香港教育局公布的課程指引來看,小一至小三的中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小四至小六才以讀寫能力為主,但我發現小朋友的中文閱讀要求比我小時候高得多。小學一年級還沒認識幾個字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始要求小朋友每天做網上的閱讀練習“每日一篇”。這是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教育研究所共同合作創辦的網上學習平台,輸入所在學校的編碼和學生自己的號碼,就可以登入網站做閱讀練習。每天閱讀一篇短文,文章有粵語和普通話兩種讀音供選擇,所以即便不認識幾個字的小朋友也可以聽著網上錄音來讀文章。每篇文章后有三道問題,讓你在不同的選項中選出文章中談到的內容。剛開始小朋友還要我幫他念文后的題目,一年以后就自己獨立完成這項每日的閱讀作業了。
除了“每日一篇”,學校還有每月閱讀計劃,要求小朋友每個月就已讀過的一本書寫讀書報告並畫圖。讀書報告要求寫書名、作者、出版社、故事概要及自己的感想。這個剛開始對我家小朋友難度很大,因為他上小學才開始學中文,會認、會寫的字很少。這個時候拼音發揮了拐棍的作用,家中有拼音標注的兒童讀物小朋友都可以自己讀,雖然概要和感想最多隻寫得出一句短短的話,但其實有助於小朋友將來的寫作學習。
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定期布置的補充閱讀理解練習,讓小朋友了解不同的文體,如敘述、說明等,還了解各種實用文體,如通知、海報、廣告、說明書、書信、日記、賀卡、邀請函,等等。
作為中文教學的傳統,學校也要求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如《三字經》和唐詩。學校每天課間休息時有“大家來講普通話”活動,小朋友們參加活動背誦經典會得到印花,拿印花可以去校務處換小禮物。為了換小禮物,不少小朋友積極參加休息時的這類活動,無形中加強了中文的學習。
除了上面談到的相似之處,香港小學的中文教學有一點與我小時候很不一樣,就是對“聆聽”的強調。教育局的課程指引專門有關於“聆聽范疇”的規定。聆聽的范疇包括:不同性質的話語(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不同類型的話語(口頭指示、故事、學校廣播、報告、新聞報道、演講、對話、訪問、辯論、戲劇等)﹔不同題材的話語(生活、科普、歷史、文化、藝術等)﹔要求聆聽者應能理解語意,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推斷話語以外的內容和見解,運用聯想和想象產生新的意見,等等。所以,小朋友的中文科還有專門的聆聽課,中文科考試也有聆聽這一項。
從教育局關於中學會考中文作文試卷的分數統計來看,香港中學生的整體中文水平仍然不令人滿意。我想這可能跟過去小學的中文教學有關,也可能與香港社會的中文環境有關。香港的中文環境並不算好,本地中文報章雜志沒有規范漢字傳統,有很多自造了一些字以粵語口語寫文,學生很難從日常閱讀的報章雜志上讀到規范的中文,這些對學生的中文學習是不利影響。不過從小學目前的中文教學來看,我感覺比較樂觀。至少在我參觀過的小學裡,就有小學生的中文作文文筆通順、流暢,比平日一些香港中文報紙上的新聞稿還好得多。(袁進)
(來源:北京青年報)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