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優點需要家長向老師營銷嗎?燃燒自己照亮孩子前程的“陪讀媽媽”值得提倡嗎?
近日,香港大學知名教育專家程介明在華東師范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時比較了滬港兩地的家庭教育辦法后,指出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內地教育界面臨的問題,在他看來,內地學生家長太為孩子“著想”,以致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
把成長和輸贏挂鉤是錯誤的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度是家庭教育的經驗之談,雖然現在家長們都已經意識到所謂的起跑線並沒有意義,但是不少家長還是急於讓孩子參加各種早教,希望能夠盡早“開發”孩子的智力。但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教育學院院長程介明卻安慰家長,“即使你不去教,孩子也早晚會走路和吃飯,家長對孩子過早的催促實在沒有必要。”程介明認為,提倡超前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教育之道,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之外的事情“營養不足”。
“我更贊同家長‘不要錯在孩子教育的起跑線上’。”程介明感慨,超前學習隻會造成孩子不該學的學了太多,該學的反倒沒有學。他舉例說,港大有個科研團隊曾經研究過“認字”和“寫字”之間的關系,發現這是兩個不同的認知階段,不能混為一談,認字要比寫字簡單。認字就像認人臉,是按照總體結構來認的﹔而寫字則必須掌握一筆一劃,並不適合剛剛接受啟蒙的孩子。因此,幼兒以及外國人在學習漢字的最初階段,都更適合學認字,而非學寫字,“要求孩子一開始就學寫字,就是不自覺地要求孩子超前學習了”。
香港家長隻管到孩子上中學
在不久前舉行的PISA測試中,上海第一,香港第三。不少人認為,上海孩子的成績離不開家長的努力,不少父母從孩子進學前班開始,就當起了“陪讀媽媽”、“陪讀爸爸”,直到孩子進入大學。
程介明說,新加坡、越南等“筷子文化”國家的孩子也在PISA測試中表現不俗,“東亞地區的家庭普遍重視教育,香港家長也會督促孩子做功課,帶孩子參加補習班”。不過,香港家庭和上海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不同。香港的孩子進入中學之后,就開始學習和逐漸適應獨立生活,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也會越來越少。
“香港大學每年都會招收大量的內地學生,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但是又讓我感到不解的是——每年開學時都會有不少內地學生家長找到老師,告訴他們自己的孩子成績有多優秀、拿過多少獎,希望老師多照顧自己的孩子……而香港學生的家長是不會這麼做的,他們已經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了。”
上海基礎教育缺乏理論支撐
上海的基礎教育成績很出色,但目前還缺乏頂尖的研究。在比較中西方基礎教育時,程介明對上海的教育贊不絕口,“上海教師作為國內教師的代表,是全世界教師學習的典型!從學校裡的年級教研組到市區的教研室,研究教學方法的組織多達五六層,體系非常完備,這在歐美國家的教師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他們的教師習慣關著門上課,從來沒想過還有同行‘聽課’這種做法的!”
但在他看來,目前上海還缺乏對教研辦法的頂尖研究,缺少教育理論的支撐。因此,怎樣把“葡萄汁”釀成“葡萄酒”,也是目前上海教育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不久前的國際學習大會上,各國專家提供了不少學習思路,比如香港大學NancyLaw教授提出從學習發生的地點——腦、個人行為、機構、團隊和社區、教育系統、社會——出發,對學習進行神經科學、心理科學、組織學習、社會學與文化研究、教育變革、人類學的研究,這一類的教學法和學習設計都是上海教育界缺乏的。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