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代表委員熱議高考改革:真正突破“一考定終身”

2014年03月04日10:3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代表委員熱議高考改革:真正突破“一考定終身”

在今年的兩會上,高考改革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高招錄取中毋庸置疑的鐵律,然而,分數統一劃線錄取的“一元選拔模式”在今天愈來愈顯現出它的弊端,很多學生被綁架在分數的戰車上,沒有了興趣,沒有了好奇,忘記了學習的初衷。

  於是招生錄取被一些人稱為“招分”,招到的學生只是一個分數代碼。

  有人說,用分數選拔人才是最簡單的辦法,成本最低的辦法。用綜合評價選拔人才是最復雜的辦法,最辛苦的辦法,也是成本最高的辦法,必須通過人去選拔人。

  因此,高考改革必然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分數很重要,但分數不能是唯一的錄取標准。於是,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招考分離等詞匯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

  今天的高考改革,就是要發現分數背后的人,發現那些有思想、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人,讓他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實現學生“學”有所選、大學“教”有所選。

  A、期望多投多錄,從“被批發”到“主動選”

  ■事例

  3年后的高考會是什麼樣?在北京某中學就讀的高一學生郭彤還無法知曉。但她知道,肯定要變了。最明顯的是北京降低了英語分值,提高了語文分值。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考兩次。

  她憧憬著,是不是以后就可以從繁重的高考中解脫出來,不再分分計較?或者同時申請不同的大學,得到不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時,自己就可以驕傲地選擇心儀的學校就讀。

  高考改革呼之欲出。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曾給出過一個高考改革時間表。雖然目前高考改革還是蒙著面紗,不過,人們還是依稀看到它的框架、方向。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對高考改革的統一部署來看,我們可以作出這樣一個基本判斷:這次高考改革,是繼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義的一次改革。可能很多人更關注考試科目的改革,但這次改革的核心在招生制度改革。”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代表說。

  “作為影響億萬民眾的‘中國第一考’,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更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和平的看法與眾不同,“高考制度的設計,不能就教育說教育,它是治理能力的一個體現,需要聚焦現實,關注長遠,既要符合教育規律,也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

  高考改革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精英教育模式的培養體系之下,傳統高校的選拔功能相當突出,但在大眾化的時代,它凸顯的則是甄別功能,為不同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於是,選擇便成為應有之義。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委員脫口而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就在‘選擇’二字。”通過制度設計,給考生選擇報考學校、考試次數、考試形式、考試科目等的權利,給高校選擇合適學生、因材錄取的權利。讓雙方在各自有序的競爭中,激發自身活力,實現各自目標,從而解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考定終身”“考、學脫節”等問題。

  郭彤的希望也是張志勇代表的希望——建立“多投多錄,雙向選擇”的錄取模式。“一個學生可以向多所學校投送自己的入學申請,也可以拿到多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他可以自主選擇最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會帶來兩個好處:一是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有了制度的保障,確保他選擇的專業、學校和自己興趣一致。二是激發高校改革活力,促進辦學質量的競爭,高校辦學特色和品牌意識會大幅度提高。”張志勇代表說,“如果我們真正實施了‘多投多錄,雙向選擇’的招生錄取模式,那麼你這個學校辦學質量不好、沒有特色,學生就會用腳投票,選擇別的學校。隻有如此,才能真正激發高校改革的內在動力。”

  B、突破“一考定終身”,從“考三天”到“看三年”

  ■事例

  改革方向已定,“一考定終身”在上海撕開了口子。2015年,已實行9年的復旦大學“千分考”(自主招生選拔考試,因滿分為1000分而得名)將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從“考三天”到“看三年”,這一改變意義深遠。而此前,北京、山東、江蘇、陝西……各地高考改革舉措相繼出台,一個個亮點引發人們無數爭議與討論。

  這是真正突破“一考定終身”的改革。

  “過去的高考改革,不管有多少科目,都是通過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命運。這次改革提出的探索實行‘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等,都是要突破‘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可以說,之前的很多改革都是小打小鬧,唯有這次改革突破了這個難點。”張志勇代表說這是自己深入思考后的體會。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委員則直言不諱:“很多人希望通過一年多次考試,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但我並不贊成,因為高考成績與平時表現相差太遠的情況,純屬小概率事件。是否有數據說明現行高考究竟埋沒了多少人才?我看沒有。”

  “就考試科目而言,目前普遍的看法是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但不分文理科,會不會造成新的負擔或者加重學業負擔?對現今高中科目如何進行歸類、整理?”馬敏委員有著另一種擔心:就考試形式而言,改革單一的統一考試,試行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分類入學考試、高水平大學聯考等。要做到這一點,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現高校分類管理。本科、高職分類考試,國家正在試點,而更廣意義上的高校分類還是空白,教育行政部門在此可以加大工作力度。

  內蒙古自治區集寧一中校長李一飛代表說:“是高考改變了我和整個家庭的命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考逐漸變成了教育的‘指揮棒’,這種用終結性評價評判學生的方式使得基礎教育陷入了‘應試’泥潭,不考就不學,少考就少學,毫無素質教育可言。”

  “我們還要認識到,任何改革都是建立在不斷實踐,甚至是試錯基礎上的,這既需要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因地制宜地分步實施。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考改革不宜一下鋪開,各個省份的教育資源分布、現有高考科目等都有很大不同,我建議無論是減少統考科目,還是不分文理科,都要在一定范圍試驗之后,再分省實施、全面鋪開。”李一飛代表如是建議。

  C、探索招生錄取,從“招分”到“招人”

  ■事例

  像是對“粗放”招生方式的宣戰,高考改革信號釋放之前,也有高校開始試水招考制度的變革。2013年,北京大學宣布首次全面啟動“元培綜合評價系統”,該年參加“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學生要接受12名以上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核,包括初步審核評價、學科基礎面試、綜合面試、隨機抽查筆試、體質測試5個環節。

  不再隻看冷冰冰的分數,而是要看活生生的人。高校招生動起來。

  “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讓高考招生更適合於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有利於普通高中的素質教育,更能夠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員表示,人本身是很復雜的,但我們往往通過簡單的分數來認識一個人。高校需要通過說話、作品、活動等形式來全面真實了解人,而這是一門科學。

  顯然,如果單純從考試視角推動高考改革,招生制度不改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如何擴大自主性是30多年來貫穿高考改革的一個突破點,其目的是要給學生和高校更大的選擇空間。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自主,這將是必然的改革趨勢。”朱永新委員表示。

  在張志勇代表看來,理想的多元錄取模式,意味著高校招生依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中水平考試成績達到學校招生章程的基本要求,這是報考某高校的基本門檻,達不到門檻的學生就沒有資格報考這所學校﹔二是參加國家統一高考的考試成績達到學校的最低錄取控制線,否則,沒有資格參加學校的統一錄取﹔三是綜合素質評價或者面試成績等,符合招生學校的要求。

  “隻有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學生,才有獲得高校錄取的資格。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完善三個制度:一是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將其上升為國家考試﹔二是完善統一高考科目的設置,既要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真正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三是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自主面試制度,特別是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標志性成果,要做到真實、可信。所以,一定要把這三個制度建設匹配好,才能為真正實現多元錄取奠定基礎。”張志勇代表表示。

  ●專家視點

  高校動起來才是真改革

  高考改革在中國,從未停止過。過去的改革主要有四種——實行分省命題,目前有16個省份這樣做﹔注重考試科目調整,從老6門到“3+1”﹔建立多元錄取機制,除裸分錄取外,輔以高考加分、免試推薦、定向錄取、特長錄取等﹔自主招生試點,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能的學生提供通道。

  上述做法主要集中在考試改革,錄取方式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學生考試壓力也沒有減輕。如果招生制度不改,特別是總分錄取模式不改,隻改考試,即使考一門也解決不了問題。高考永遠是“獨木橋”。從這個意義講,這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協同推進考試改革、招生改革、管理改革。但要注意,協同推進切忌齊頭並進,應當以招生改革為核心,整合考試改革和管理改革。

  我不贊成目前自主招生分名額的思路。如果自主招生是針對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能的學生,那比例不一定是5%﹔如果為落實高校招生自主權探路,5%好像又太少了。在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開口子,這些名額到了地方、高校就是特權,從上到下都想佔便宜。

  我比較提倡的思路是,讓高校動起來、讓高校負責——選擇一批高校為試點,以招生改革為核心逐步推進﹔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考試改革,同時配合高校進行招生改革。用什麼機制來保障權力運行公平公正?第一,公開。學生通過什麼途徑進來的、各項考試和測試的成績以及所有不涉及隱私的信息都要公開﹔每個學校要在招生章程裡明確招生程序和各種標准。第二,學校內部的招生體制要變。明確學科到學院再到學校層級的招生權限和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第三,外部監督。特別要建立政府對高校招生的監督問責和招生違規舉報查處制度。

  但是,以高校為試點推進改革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所有省份都單獨為一批試點高校准備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報告是有困難的。我覺得以前的改革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就是把試點高校組成招生聯盟,建立基於網絡的考試招生服務平台。加入聯盟就相當於你和教育部簽訂協議,還可以獲得優惠政策。這種涉及高校招生體制全面改革而不再是開口子的聯盟,就是以招生為核心、高校為主體的改革,高校不必過分看重省裡怎麼改,有了可靠的考試和信息我就用,沒有我還可以自己考。這才能真正產生效果。

  (王烽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改革時間表

  2014年上半年:國家發布總體方案及實施意見,有條件的省份開始試點。

  2014年年底前:各省區市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2017年:總結成效和經驗推廣實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實現改革總體目標。

  ●高考改革亮點

  外語退出統一高考,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並使外語考試、成績表達和使用更加趨於科學、合理。

  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減少考試科目

  在建立健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基礎上,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取消百分制,學完即考,一門一清

  高中學業考試,將分別採用合格和等級方式反映考試成績,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計較”。學生也可自覺選擇部分等級性考試科目來參加考試,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一門一清”,避免畢業時“一次考三年”。

  高招擬參考會考成績

  在改革招生錄取制度方面,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本報記者 鄧 暉 靳曉燕)

(來源:光明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