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學回家 專家稱其未斷奶--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學回家 專家稱其未斷奶

2013年08月26日10:48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學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學回家 專家稱其未斷奶

  朋友,您是否以“學習為主”,而對孩子的“性心理發育”圍追堵截呢?如果一個孩子“性心理教育”缺失,一旦進入開放的大學環境,會發生怎樣的心理問題呢?

  A 總覺得背后有男生跟蹤

  個案1:這位女生,因怕男生追求,現已休學回家。

  去年剛入校時,因其嬌滴滴的,有女同學開玩笑:“像你這樣的嬌小姐,應該有個護花使者才好!”她一聽立刻惶恐地擺手,“不要!不要!”

  她天天都要給父母打電話,匯報一天的情況。當她說起“護花使者”時,父母立刻緊張起來,問:“有沒有男生追你?”於是又說起車?轆話:“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你還不成熟,分不清好人壞人”等。

  有一天她去食堂,迎面過來幾位男生,看到她后,相視一笑,其中一位還壞笑著向她敲了敲飯盒,她緊張地不知所措,頭腦一片空白。晚上打電話告訴了父母,母親立刻說:“我說吧,這些壞小子看到女孩就會走不動路的,離他們遠點!”

  以后她一走進校園就感到背后有男生跟蹤她,同行的女生回頭張望后,均說:“沒有啊。"

  后她終因一進校門,立刻惶惶不安,覺得有男生跟蹤,再不肯上學,休學了。

  點評:她的心理特征,是極度地沒有安全感。

  原因是,成長過程中,應該斷奶時,卻因父母的過度保護而沒有斷奶,生理長大了,心理沒有長大。

  人的安全感是怎樣建立的?

  10歲前,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給的。是父母的愛,給了孩子物質和精神雙重的庇護而建立起來的。

  10歲后,孩子的安全感,則需要自己解決。

  10歲以后的孩子,像小鳥要學飛,小動物要外出獨立捕食一樣,心理上開始與父母疏離,要和異性、和朋輩打交道,想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而孩子就是在這種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認識了周圍的世界,有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但是,我們的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斷奶”的努力,會因不放心,而“好心”地扼殺,讓其乖乖地蜷在自己的懷抱裡,拒絕成長,成為心理上長不大的沒有斷奶的人。

  個案1,直到上大學前,還因單獨睡覺害怕,睡在父母的身邊。

  她因沒有“斷奶”,進入大學,來到陌生環境,內心極度地缺乏安全感。

  再加上“性心理教育”的缺失,不知如何和異性相處,父母又一如既往地給她“男生個個不是好東西”的強烈的心理暗示,因此,讓她一入校,就像“羊進狼群”,萬分害怕,產生了背后有男生跟蹤的“妄想”!

  B 道德衛士產生了“窺私”沖動

  個案2:這位男生入校不久,就有了“衛道士”的別稱。

  因為他不僅自己拒絕談戀愛,還不斷地勸說同學們不要早早地談朋友,要珍惜大學裡的學習時光,將來好報效祖國。看同學們仍我行我素,他就去找輔導員老師,讓其組織班會,制止這種亂談朋友的歪風。還洋洋洒洒地寫了幾千字的文章,到校廣播站要求其播放,甚至到校長辦公室,要求其整頓校風。

  他的努力沒有獲得各方支持,於是開始了“獨行俠”的行動,白天他准備“炮彈”,即找來報紙,包上土塊,放在口袋裡,晚上裝著背書到學校“戀愛區”游蕩。一看到大樹下長凳上坐上了一對戀人,就會立刻閃身到樹叢后窺視,看他們甜言蜜語地談話,看他們抱在了一起,看他們接吻······隨后會掏出口袋裡的“炮彈”,向樹上拋去,泥土嘩地撒下,戀人們驚呼而起,他的心砰砰地跳著,跑得無影無蹤。

  事情做完了他並不快樂,因為他發現自己竟產生了“窺私”的沖動,這很不道德,他不想再做了,但第二天忍不住又會去找報紙,包土塊,晚上又會游蕩於戀愛區,潛意識裡,期望能再窺到接吻的鏡頭······

  點評:

  “不做難受,做了更難受”,這位同學有強迫症的傾向了,為何會如此呢?

  他的“窺私”,是性壓抑太久反彈的結果。

  人到青春期后,由於體內生理變化,激素增加,由此總會產生性沖動和性欲。

  性能量的釋放有許多方式,如,多參加戶外活動,通過消耗體能來釋放性沖動﹔多與異性廣泛接觸,從精神層面達到釋放性沖動的目的等。

  但這些渠道對個案,均不暢通。

  中學期間,學業緊張,沒有時間運動﹔他接受的教育又是“專心學習,不要交女朋友”,他是聽話的好孩子,“交女朋友不好”在他頭腦中早就固化了。

  朋輩的友情,交流,是宣泄“少年煩惱”的一個渠道,但中學期間,同學關系是競爭關系,不是伙伴關系,再說學業緊張,放了學就要趕緊回家學習,他沒有同輩的朋友。

  父母親情的代償,也可以宣泄“少年的煩惱”,但他的父母是師長型的,不是朋友型的。

  到大學后,看同學們紛紛釋放壓抑已久的性沖動,交起了異性朋友,以往形成的“學生不應該談戀愛”的道德體系面臨崩潰的境地,這讓他萬分困惑。

  面對巨大困惑,他曾延續中學時的做法,向權威——輔導員求救,可惜的是,輔導員只是簡單地讓他去看心理醫生!

  他同樣是社會化程度不高的孩子,他憑自己簡單的認知解決不了困惑,最終“做好孩子”的想法佔了上風,採取了“獨自制止”的行動。

  但在制止中,壓抑太久的性能量,強力反彈,讓他產生了窺私的沖動和迷戀,於是“真的”陷入了“准心理疾病(強迫症傾向)”的境地!

  C 錯把“抱團取暖”當成愛情

  個案3:上大學后的第一個周末,湖北來的同學,不管以往認不認識,聚到一起,一起去逛“新城”,這樣她認識了他,以后他總主動來找她,兩人就好上了,這沖淡了她的思鄉愁緒,感到好幸福。但她很快發現,他並非是隻對她一人好。有一次兩人散步,他突然收到一條短信,是同鄉中另一個女生發來的,他立刻說:“我有點事!”不加解釋地扔下她就走了。

  她生氣地想不和他好了,但“不和他好,在這麼陌生的城市,我怎麼辦?”於是又主動找他,他對她提出的所有要求,她都會滿足。到了大二,她已為他墮了兩次胎了,而他卻越來越多地去找別的女同學約會去了。

  有個周末,她找他,四處找不到,后來聽說他和另一個女同學出去了,於是給他發短信,讓他立刻回來,並威脅說:“若不回來,我就吞安眠藥!”一個多小時后,他不僅人不回來,甚至連條短信也不回!她立刻又發了條短信:“再見了!”於是義無反顧地吞了一大把安眠藥,她要讓他知道,她會為他而死,沒有人會比她更愛他,她要讓他為拋棄她而后悔一輩子,難過一輩子!

  她被救過來后,那位男生后怕不已:“我絕沒想到她真會自殺!”

  點評:這位女生的悲劇,緣於“愛的教育”的缺失。

  大學新生談戀愛的為什麼那麼多?一則是壓抑已久的性能量的釋放﹔二則是抱團取暖。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性相近的老鄉圈裡找一個伴,女同學能找到父親般受保護的感覺,男同學能找到母親般的愛撫的感覺。

  “愛的教育”的缺失,讓很多新生把這種互補的溫暖,互相的好感,當作“愛情”了,隨著對校園生活的熟悉,朋友圈的擴大,這種戀愛的關系很容易被瓦解,而真正投入的一方,就會受到傷害。

  “愛的教育”的缺失,還讓男生女生互不知曉對方的心理特點。

  男性女性對待愛情有多樣性和專一性的差異。

  男性在上古時期是狩獵者,在愛情裡,延續著狩獵者的脾性,對待女人,他們如面對獵物,會出現本能的勇敢、積極、果斷,攻擊性的自然反應,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易“一見鐘情”。

  但當一個“獵物”到手時,又會本能地去尋找下一個“獵物”,男性的愛情缺少“專一性”。

  而女性的愛情,則是較固執、深沉、專一的。

  再則,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心理特點。

  女性比較“感性”,女性戀愛,如飛蛾扑火,容易走極端。“我沒了,你肯定會后悔的!”

  男性比較“理性”,邏輯推演后會認為:“你肯定不會自殺!”

  朋友,性心理教育,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啊!- 採訪專家: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 張純 本版採寫:李蘭陵

(來源:揚子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