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东北 “才”启新程

戴上VR眼镜,就能瞬间“穿越”到国外,用外语和虚拟场景中的人物互动,真实感满满的外语学习轻松实现;
和机器人打个招呼,它就能带你逛展,顺便还可以和这位机器人“讲解员”握个手;
在白板、录播等软硬件的支持下,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模拟教学、自动化录课,实现AI智慧训练;
……
这些科技范儿十足的场景,来自刚刚在长春闭幕的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全国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6000余家企业参展参会,国内知名教育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共探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启幕。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为期三天的高博会,把全国最好的资源全部汇聚到东北,汇聚到吉林。教育思想的碰撞、硬核科技的亮相、青春蓬勃的朝气,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注入了澎湃动力。
拼科技:硬核成果组团亮相
5月23日高博会开幕当天,吉林大学展位前出现了“交通拥堵”,深部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赵研被来往观众团团围住。
大家都在看什么?带着好奇心,记者上前一探究竟。原来,大家都被展台上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所吸引。“这个模型源自我们自主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它的研发,填补了我国在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领域的空白!”赵研向大家介绍道。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模型。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正如它的名字所言,可以挺进地球深处一万米。过去一口五六千米深的石油井,至少需要大半年才能完成,但在“地壳一号”这里,这口井95天就能完成。
“目前学校正在研发的‘地壳二号’,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先进,深钻能力将达到1.5万米。”赵研振奋地说。
这个成功将人类的“视距”向地球内部延伸数千米甚至上万米、大大提高作业效率的“国之重器”,是吉林省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体现。
多年来,吉林努力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4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本次任务中的两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就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承担研制。
“卫星竟然长这样?太神奇了!”
“卫星发射到天上,具体都能干啥呢?”
……
高博会上展出的卫星,成为了观众的“团宠”。“以前总是看新闻说发射卫星,从来没有见过卫星长啥样,这回可是长见识了。”现场观众张先生笑着说。
本届高博会特设东北振兴专区。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东北振兴专区作为本届高博会的特色展区,集中展示了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成果:来自北华大学,让人们不再受限于冬季严寒的雾凇制备实验舱;长春电子科技学院会计算、能认字的机器人;吉林大学“横着走”的汽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全固态激光器……以科技为笔,吉林大地上绘就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创新图景。
纳人才:AI赋能人才聚“吉”
5月23日中午12时许,吉林森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陈丽丽顾不上吃午饭,拿着一上午收到的四五十份简历,如获至宝,一页页仔细看了起来。
“今天上午的招聘简直太高效了,前来求职的既有大学生还有相关领域的人才,短短三个小时收到了这么多简历。”陈丽丽说,“还有一些周边省份的人才前来咨询,招聘范围一下就‘打开’了。”
吉林森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陈丽丽翻看求职者简历。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而在另一侧“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专区,长春师范大学的展位也是非常受欢迎。“我们主要招引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不少博士来咨询岗位信息,我们沟通得非常好。”长春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人事科科长孔祥营介绍。
让招聘单位赞不绝口的招聘会,就是高博会上以“智汇东北 才启新程”为主题的招聘活动,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50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累计提供优质岗位1.3万余个。
“听老师说今天高博会上有招聘会,我就和同学一起来了,向好多个心仪的企业投递了简历。”来自东北电力大学的刘同学说。
“这么大的招聘会一上午就跑完了?”记者问。
“招聘会上有AI赋能区。我把专业、薪资要求等基本信息输入进去,AI能够帮我优化求职简历,并且会自动筛选出适合我的岗位,还能练习面试呢。有了AI,找工作都轻松了许多。”刘同学笑着说。
AI赋能区吸引求职者驻足体验。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摄
在⼈才双选会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学⽣李萌。听到⼯作⼈员介绍博⼠、硕⼠、本科毕业⽣留在⻓春市就业可分别享受每⽉2500元、1500元、1000元的⽣活补贴,连发2年,她兴奋不已。
近年来,吉林省各地接连出台一系列引才、留才政策。以人才为基,这里筑起一座座发展新高地。
谈教育:前沿思想交流碰撞
相比往届高博会,本届改版升级,创办“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开展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大讨论,实现同题共答、经验共享。
“地方大学要不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实,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背景下,我们都要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推动传统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
“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一面,还要思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思辨问题、团结协作等人工智能欠缺而我们擅长的能力。”
“职教体系的核心是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前者旨在拓宽学生选择路径,后者需结合科教融汇实现高阶突破。各级职教均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中间站’,职教本科需明确人才定位,专科需强化产教对接,共同构建适配国家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
……
三天内,15场覆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思政教育等多方面议题的论坛,以深刻的思想激荡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最前沿思想的交流碰撞也为吉林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探索”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共话新时代的教育。吉林大学供图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场结合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人才战略与区域振兴的盛会,为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提供了更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
眼下,正值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高博会为吉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共享改革经验、共商创新之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且看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高分答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