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

严纯华:要支持、协助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快速成长

孙竞、李依环、实习生曹子味、实习生董苗林
2025年04月17日09:12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顺应人工智能潮流,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举办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

严纯华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要发挥好智库使命,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团结协作深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度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通过学术会议、成果展览等方式链接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多元协同,以学术共同体的独特身份助力教育国际对话合作。

严纯华接受人民网专访。董苗林 摄

严纯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董苗林 摄

支持年轻科学家成长,鼓励“无中生有的突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严纯华指出,科学家精神应有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要心中有人民、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世界;二是要有高深的学问与传承能力;三是要奖掖后学,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研究是一个在反复失败中有所得的过程。”严纯华谈到,若用“不许失败”衡量科研,它只能是 “炒冷饭”,难有“无中生有式的突破”。他认为,要鼓励青年人探索,使其保持好奇心,研究真问题、大问题,让青年人能够从孩提时期不断问“为什么”,到研究生阶段既能问“为什么”、又能回答“因为什么”,也就是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再到独立科研后能提出前人未问之题。

严纯华呼吁,要支持、协助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快速成长。“每一项事业都是一茬一茬地带、一茬一茬地传承的,科学研究中的传承非常重要。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有人用身躯、肩膀来给年轻一代垫脚,扛起更年轻人的成长,这也是科学家精神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严纯华说。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既向上生长又硕果累累”

谈及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严纯华表示,要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其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教师要教最新的、最融通的知识。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培养方式也不同,本科生更重知识结构的宽广,研究生则更重知识创新创造的专深。”

严纯华认为,青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从知识的学习与传承进入到知识的创新与创造。在不断的实践中,会发现单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够了,这就需要补齐知识和技能,先宽后深;进而由深拓宽,在“专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宽”自己。他比喻“做研究就像挖井,如果井口小,不断深挖是非常危险的,容易井壁坍塌。所以在一定时候,我们的成长需要去加宽,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对于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他认为,要“先立后破”,而非“破而不立”。

“森林生态中,树木生长的要事是抢占生态位,努力向上长,接受阳光雨露。如果一直在下面,往往容易被其他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它生命所压制。树枝如果一味地去抢占生态位拼命‘长高’,它就难以‘挂果’,最终只能被‘修剪’掉。”严纯华进一步谈到,社会也是如此,这时候亟需建立一种能够被信任和遵守的公平竞争机制,即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既向上生长又硕果累累”。

人工智能助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变道超车"迎来新机遇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道超车’带来新机遇。我们过去常说‘弯道超车’,但实际上,受离心力的影响,在弯道上超车很容易被‘甩出去’翻车,因此我们现在说‘变道’。”谈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严纯华表示。

严纯华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当下基于知识占有和传承的教育形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二元交互结构,将形成教师、机器、学生间的三元互动关系,也将推动高校实现分类发展,摆脱”千校一面“,走向”千校千面“,还将依托新技术弥合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

“若我们的高校真的能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于专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沉淀,必将迎来高校特色发展、迅速成长的机遇期。”严纯华说。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新技术带来广泛机遇的同时,挑战与之并存。传统教学体系面临的颠覆,将远远超过数十年前网络技术在全世界普及时的冲击。

“上千年来,少有人能通读通透《四库全书》,而AI技术对此却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人类智能跟人工智能之间的平衡和切换,未来教师角色不仅要继续承担知识和技能传承创新的角色,还须转型为AI技术的驾驭者、引导者、训练者、设计者,在知识创造中保持主导地位。“严纯华表示。

(责编:李昉、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