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

首都医科大学:激发新质生产力!这个中心如此“新”

2024年09月03日10:46 |
小字号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

“新理念、新机制、新平台”,作为北京教育系统第一家以医学问题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和运行,紧密联系校本部各学院和20余家附属医院;既有医学源头创新,又开展医学成果转化;既倡导有组织有目标的医学研究,又充分鼓励自主探索研究……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依托首医、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创新中心已经触摸到新动能的脉搏。

“首医,正向新而行,向新而进。”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创新中心名誉主任饶毅说,“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中心2023年11月进入实体化运行,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三大任务之一,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作为助力首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为国家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4月25日,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调研组参观科创中心

2024年4月25日,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调研组参观科创中心

支撑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汇聚“最强大脑”

当前,我国医学科学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等突出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医学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与转化力度,挺进科技前沿“无人区”。

创新之道,关键在人。在用足用好国家和北京市海外引才政策的同时,创新中心探索建立与校本部学院、附属医院“双聘”高层次人才机制,共同招聘、协同支持、联合评估,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目前,已引进的PI有21名,启动建设5个技术平台和1个转化平台。一批神经科学、肿瘤学、再生医学和血管外科学等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高效推动了创新中心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

“几乎每星期都会跟医院开会,了解临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李国民与多家附属医院的定期沟通交流非常顺畅。

国际化的人才聘用机制,通过PI“双聘”等方式,引进多位曾在国外著名高校担任讲席教授和系主任层级的资深科学家,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

年轻的创新中心吸引着年轻的归国学者。3月初刚刚加入创新中心的研究员梁德光,已经开始在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开展工作,“创新中心不看‘帽子’,更注重研究项目本身的质量,对青年研究员来说非常‘友好’!”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创新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梅林展望道:“按照发展规划,力争5年内,建立100个PI团队,在重点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突破,转化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和前沿新技术成果,为将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国际一流的医学研究机构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中心肿瘤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李国民(右)在工作中

创新中心肿瘤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李国民(右)在工作中

创新中心分子与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李川源在工作中

创新中心分子与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李川源在工作中

怎样打通“医教研产”一体化的堵点卡点?

开展有组织科研项目

临床医院希望在科研方面加强与基础相关学院、学科的合作;基础的学院希望学校为教学、科研搭建与临床医院合作的平台。如何同时满足双方需求,深化基础临床融合,发掘优质而未被充分利用的临床资源,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在充分调研校本部院系及附属医院体系现有学科重点、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开展有组织科研项目,主动布局医学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项目遴选上,强调临床问题、重大需求和转化潜力。项目实施上,紧密联动学校校本部、附属医院等优势资源,鼓励基础-临床、医工、医理等多学科交叉与联合,开展协同创新。项目评审上,建立全新评审模式,由科学家、医学专家、企业家、投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项目采取双盲评审。

有组织科研专项负责人之一、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谈道:“首医附属医院集中了医学科技创新宝贵的临床资源和病人资源,创新中心如果将各附属医院的内部资源打通,既承上启下,又左右‘逢源’,资源统筹利用、供需有效对接,将极大提升医学原始创新能力和临床研究水平。”

创新人才如何自主培养?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和先导靠教育。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上发力,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破题之举。

创新中心以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医学研究人才为使命,建立生物医药转化和临床研究紧密相连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创新项目”,侧重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医学研究人才。首批资助项目21个,其中校本部6个,附属医院15个,助力更多真正有科研潜力的医学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招录培养博士研究生。

优秀青年人才创新项目负责人之一、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宋楠感受到了创新中心对于培养青年医学人才的重视,“创新中心多次前往附属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医院诉求,解答创新中心设立内涵。希望双方推进更多基于临床问题的优质科研项目。”

“进入创新中心前,文献汇报只面对自己的导师,而在Journal Club要面对所有PI,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莹很珍惜同时面对多位专家进行文献汇报的机会,“老师们的指导不仅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医学研究暑期培训班”“医学研究冬季培训班”“新型医学研究人才培养论坛”“走进CIMR 畅享科研——线上学术周暨招生云宣讲”……创新中心牵头举办多期学术交流活动,吸引40余所国内外一流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充分营造学科交叉、开放共享的浓厚氛围。

2024年5月13日丰台区领导参观科创中心

2024年5月13日丰台区领导参观科创中心

借势而为,向“新”求“质”。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系统谋划,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说:“学校将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努力建成‘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科创高地,为医学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前线客户端 

(责编:郝孟佳、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