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2年09月25日07:25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人才是富国兴邦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这也是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非偶然,人才自主培养是关键。十多年来我们自主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650多万名硕士,理工科(STEM)博士的培养规模已经超越美国。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才”重要,“育才”更重要。因为关键性人才“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从“巴黎统筹委员会”“瓦森纳协定”,到美国筑起“小院高墙”,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才、科技的围堵从未停止。但我们却一次次突出重围,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领域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其秘诀就在于自主培养人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氢弹之父”于敏、“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他们虽“土生土长”,却扛起了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

踏上新征程,挑战无处不在,唯有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才能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牢人才基础。

坚定人才自主培养自信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截至2020年,我国已累计培养研究生1000多万名,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但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峡谷”仍横在人才大国与人才强国之间。

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一些人才培养单位片面追求“大而泛”“多而全”,造成人才产出“千人一面”“同质同构”;东西部地区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数量方面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破解这些问题,有赖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坚定人才自主培养自信。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高校可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吸引广大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链接,推动东西部人才培养结对帮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让人才培养扎根中国土壤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供给,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须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筑牢坚强阵地。高校应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为人才植入红色基因。人才培养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坚持政治引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各类人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育才”“兴才”的制度密钥。人才培养照搬照抄他国模式行不通,而是要扎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土壤。自主培养人才应汲取社会主义制度的充沛养分,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关注人民生命健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人才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采取多种方式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使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储备更多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向未来,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还需进一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抢占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作者:石勇,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编:孙竞、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