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跨越五年的“双向奔赴”
“非常感谢曾叔叔对我的帮助,给予我良好的学习环境,带我走向更高的平台,我将以最大的努力将温暖和善意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两天,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曾铃收到了一张手写的感谢卡片。薄薄一纸卡片,曾铃看了又看,一读再读,脸上流露着欣慰。出乎意料的是,卡片的作者并非他的学生,而是刚刚入校的一名新生。
写信的女孩叫郭海玲,出生在湖南茶陵县湖口镇浣溪村。今年,她第一次步入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然而,“助学”机缘五年前就已经开始。
2014年,郭海玲的父亲从高处跌落导致高位截瘫,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这时候,郭海玲才10岁,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郭海玲一家人从未放弃。她的父亲迅速适应了轮椅,她的母亲也选择了外出务工,挣钱供姐弟俩读书。
“扶贫要扶根,唯有教育才能真正改变这一家人的命运。”刘陈曾是浣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也是曾铃的大学同学。他把郭海玲一家的故事告诉大学的铁杆兄弟曾铃、李海宝、唐静、田宇鹏。4人当即决定,要与刘陈一道资助未曾谋面的郭海玲完成学业。
“我们5个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吃过苦,深知寒门学子求学不易。”谈起助学善举,曾铃觉得微不足道,“我们只有一个初衷,就是决不能让海玲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业受阻,有书读,这个家庭就有希望。”
“求学期间,师长的慷慨解囊,同窗的互帮互助,都曾支撑我们穿越困境,温暖至今。”因为曾被照亮,所以想为需要的人点一盏灯,帮助郭海玲的助学之举,五个人一干就是五年。
“553分!”今年7月,高考成绩揭晓,曾铃第一时间收到郭海玲一家发来的喜报。“我们都特别高兴,但是没想到长理就是海玲的第一志愿。”对于这位新晋的小师妹,师兄们既意外又欣喜,“只要她愿意继续读,我们就一帮到底。”曾铃早已和同学们达成共识,会持续关注郭海玲直至就业。
对于未来,海玲也有长长的愿望清单:“想要竞选班级的生活委员,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服务他人”“一定争取入党,因为从小受党的政策恩泽,这也是爸爸妈妈的心愿”“经济独立的时候,也去资助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光和爱继续传递下去……”
(记者 龙军 赵嘉伟 通讯员 叶正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