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品味闹市书香

——我的留德生活剪影

杜 珂文/图
2022年08月04日08: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慕尼黑大学图书馆内景。

  打开柜子、存好包,我提着图书馆给访客准备的篮子,沿着楼梯上行,在图书馆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通常,我会选择靠窗边的位置坐下,阅读累了,还可以欣赏窗外景色。

  环顾馆内四周,有的同学神色匆匆,在寻找资料;有的同学则安安静静,在享受阅读。图书馆外,一窗之隔,就是德国慕尼黑市中心一条较为繁华的大街,路上的行人低头畅聊,甚是悠闲自在,这与静悄悄的图书馆形成鲜明对比。

  我所就读的慕尼黑大学有16座图书馆,分散在城市各个校区。前述提到的那座是我最常去的,它规模适中,陈设也中规中矩,没有华丽的装饰设计。

  这座图书馆主要存放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我经常在这里翻阅日常学习用到的专业类书籍,如果有时间,也会看看纪实文学作品、经典小说等。

  我常去的这座图书馆门口就是地铁站,交通方便,距离市中心也不远。它所在的这栋楼旁边还有很多超市和面包店,较为热闹。不过图书馆里平时人并不多,或许是因为这座图书馆比较小,在繁华的闹市中并不起眼,我曾经数次路过这栋楼,都没发现这里面竟然有一座大学图书馆。这种闹中取静的氛围、独特的气质,让我在众多图书馆中偏爱它。一窗之隔,一边是图书馆,是获取养分、充实自我的地方;一边是闹市,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我喜欢读文学作品,阅读时可以用第三视角去看别人的生活、悟别人的思想,在品味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还记得读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时,我被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吸引。这部小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鲜明的性格,描写人物内心独白的手法独树一帜,小说篇幅虽然很长但节奏明快。我为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也感叹作者的文学造诣高深,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在阅读之旅中,我发现人也会变得理性、勇敢。例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阅读的积累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帮助我们分辨事实与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当我读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本书时,不禁思考,我们身处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该如何界定,在公共舆论场合,个体该如何理性发声。阅读教会我在表达之前,要再三思考,如何去阐释观点、组织语言,才尽可能做到不偏不倚。

  这座图书馆已陪伴我两年,它就像我的一方小天地,在这里我度过了许多安静的学习时光,这将成为我留学生活中特别的回忆。

  (作者系德国慕尼黑大学中国留学生)

(责编:郝孟佳、何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