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实践赋能”视野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创新

高晓虹 涂凌波
2022年06月23日21:36 |
小字号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的具体经验做法,从时代需求、理念创新与模式探索等层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实践”如何赋能新闻传播教育,进而提出“新闻教育实践观”理念,将“实践教育”整体升级为“全面实践”,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新闻传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实践观;实践教育;知行合一

面对全球化格局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加快转型升级,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更好地适应媒介技术的变革,如何培养适应新传播环境、能够胜任互联网舆论工作、掌握融合传播技能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时代需求: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在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体规模上,截至2021年底,全国719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共有1428个专业教学点,新闻传播教育呈跨越式发展;新闻传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得到显著加强,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稳步推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面向全国新闻传播院校连续推出并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基准点。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需求,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肩负着三方面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要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储备、人才支撑。“四个服务”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独特价值。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人文底色的社会科学,新闻传播教育则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全媒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当前,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当前,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样需要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要求的专门人才队伍。无论是从民族复兴大业还是从国际格局变化、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都十分重要。

其次,新闻传播教育要更好地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同时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基于本土经验的创新性教育模式相对较少,针对全新的媒介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生态变化的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中,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提出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正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探索更加符合当前人才培养规律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这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最后,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理念和模式上大胆创新,回应媒介技术迭代和媒介化社会的现实需求,致力于解决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将“知行合一”作为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以问题为导向来讨论新闻传播教育现状的话,那么还需要着力解决如下问题: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业界需求之间存在距离,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实践能力偏弱;学生的知识、技能相较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模式中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需增强等。上述这些问题,制约着新闻传播教育本应发挥的作用、功能与成效。在新的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既要坚守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理念创新:以“实践赋能”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突破口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对现实问题的准确研判,以及在经验摸索基础上的总结与思考。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教育的道路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探索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此透视如何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传播教育,抓住“实践赋能”这一关键突破口,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指的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功能、使命以及发展路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是教育理念的来源,教育理念一旦成型或成熟,会对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总结多年来新闻传播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新闻教育实践观”,这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创新意义。

“新闻教育实践观”主张实践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根基,将实践视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动力、贯穿性线索和引领性力量。如果说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践教育”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那么在“新闻教育实践观”这一理念下,实践的定位则十分关键:实践是新闻传播教育的起点,是新闻传播教育各环节的贯穿线,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落脚点。总的来说,这一理念将过去狭义的“实践教育”进行整体升维,变成 “全面实践”或“大实践”,新闻传播教育中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活动、专业文化建设等都围绕“实践”展开,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与行高度合一。

从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新闻教育实践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当具备正确的思想理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完备的知识结构、高超的专业水平以及突出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培养知行合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正是“新闻教育实践观”的重要任务,这回答了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怎么办好”这一基本问题。

从对“实践教育”的认识来看,“新闻教育实践观”中的实践指的是广义的实践,并非聚焦于一门具体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而是将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目的,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统一起来,突出实践对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实践赋能新闻传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学生对于业界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存在隔阂的,对最新的案例也不甚了解,甚至十分陌生。正是基于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连续十年建设“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将每年涌现出的“好记者”“好新闻”“好作品”打造为具有思想性、前瞻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向好记者学习、向好作品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案例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以教师、学生为共同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实践。如果仅仅是对优秀案例进行学习,还不足以说明实践赋能的意义。在“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的建设中,师生团队以“文字+二维码”的形态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呈现,学生动手实践,既提升了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又提高了融合制作与传播的能力。迄今该案例库已收录2939个优秀新闻案例,师生团队连续编辑出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2014-2021)、《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2013-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202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案例成果,还服务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尤其是为西部地区新闻传播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料。

第三,通过实践赋能应用型、复合型、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推动新文科建设模式创新。与以往的实践教育课程或者课后实践不同,“新闻教育实践观”理念下的实践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实践。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并形成长效机制,即是一种高水平实践的教育路径。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已邀请了74位政治立场坚定、新闻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优秀记者讲解新闻工作实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建设还实现了对我国719所新闻传播院校的全覆盖,惠及20余万新闻学子,全国新闻学子共上的一堂国情大课、思政大课、实践金课,有力引导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增强道路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

模式探索:构建“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

“新闻教育实践观”这一理念既突出实践的赋能作用、实践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关键角色,也立足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致力于围绕“实践”打造、构建一套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争取将已有的经验探索固定下来,为新闻传播教育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前文已论述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其鲜明特点可以概括为:立德树人是根本、实践赋能是动力、知行合一是目标。

1.“双向循环”:实现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螺旋式上升”

“新闻教育实践观”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螺旋式上升”。所谓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是指不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良性互动。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新闻教育更不能脱离新闻实践,理论教学应与实践保持同频共振。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系列短视频,即是“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下推出的最新实践成果之一,我们简要分析其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创作该系列短视频的初衷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播。一开始,采用已有的音视频制作方式,在既有的视听传播理论框架下展开实践。然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竖屏视频特征和移动传播的需求,我们探索将音视频符号、动画元素、数据编程、短视频特效等融合在一起,最终推出了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进一步,我们将这一实践创新的成果命名为“融视频”,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新闻传播业界所关注和使用,并在一定意义上为新闻传播理论提供了新的概念资源。这就是“新闻教育实践观”所追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三位一体”:在实践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整合

围绕“应该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该模式可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整合起来。“价值塑造”处于首位,是指在新闻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模式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始终,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新闻教育不只是“术”的教育,更要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以2021年推出的104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为例,在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全国各高校的百名青年学子讲述百件红色文物故事,让红色文物从纪念馆中“走出来”,发掘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这一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实践,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塑造目的。2021年7月1日,《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在央视网上线,截至同年7月9日,观看量就达到1035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也是同步展开的。在“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分割的,而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后的动手实践拓展开来,把整个实践项目变成了一堂大课。在制作《红色文物青年说》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手把手”带领学生团队,一边讲解视听制作与传播的专业知识,一边指导学生现场录制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将传统视听创作与新媒体手段有机结合,并创作融媒体折页、二维码海报、掌上数字书架等新媒体作品。通过这一实践过程,既将新理念、新观点融入了教学,又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力、创新力以及职业胜任力。

3.“四创融合”:以实践带动创意、创作、创新、创业全流程贯通

实践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一大突破就在于打通学界与业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之间的隔阂。师生指导下的高水平实践作品,不再是“演练”“练习”“作业”,而是直接可以成为业界发表、刊播、推送的高水平作品。换言之,学生在学校的高水平实践,可以直接服务社会与行业的需求,使得过去狭义的实践教育能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

同样以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目前我国视力障碍人士超过1700万,更好地满足该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为视障人群提供专业的公益服务,这是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基于此,2017年以来推出“光明影院”无障碍信息传播公益实践项目,致力于为视障人士修建一条“文化盲道”。具体的实践中,经由教师指导,学生们在电影的人物对白与音响之间,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描述画面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制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惠及视障群体。截至2021年底,已为视障群体制作了416部“讲述版”电影,这些作品推向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学生们在公益实践中,实现了“创意→创作→创新→创业(公益服务)”的全流程贯通,即通过实践教育,将学生的创意变成作品,在创作中形成创新,进而孵化成社会认可的创意产品或公益作品。学生的作品直接服务视障人群,不仅使学生的价值信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实践正好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践赋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意义与展望

在国家需求、时代使命与媒介技术变革的多重背景下,通过实践赋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重塑实践在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的“新闻教育实践观”即是一种理念和模式上的整体转型,是对传统狭义的、单一的实践教育的“升维”,强调新闻传播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通过实践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和社会,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在“实践赋能”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对接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有助于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胜任力、创新力等)。在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学科、新闻传播教育中既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方法,已经并正在发生快速的迭代,不少知识与经验亟需更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介技术和传媒生态。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被固定的框架所束缚,应该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拓展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人、塑造人。

“实践赋能·知行合一”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探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红色文物青年说”“光明影院”等实践案例外,相关的实践案例还有许多。此外,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同行的相关经验探索也十分可贵,这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实践赋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参照。当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全媒型人才为目标,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自然离不开对“实践”问题的重视和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传播教育,弘扬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实践赋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路。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媒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JJD86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原载2022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略有删减)

(责编:何淼、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