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为教学训练注入海味、战味“红十字方队”走向远海“深蓝”

2022年06月17日08:28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教学训练注入海味、战味“红十字方队”走向远海“深蓝”

海军军医大学全校官兵积极融入海军、主动建功海疆,演兵场转到浩瀚大洋,新成果应用于舰艇官兵,会诊室连接至远海岛礁。转隶5年来,该校已经实现从当年的“红十字方队”到新时代“深蓝卫勤军”的全面转型!

初夏,海军军医大学的又一批任务队员们从上海奔赴“海上”。他们或被派驻某试训基地、或奔赴守礁部队、或直抵某舰艇编队,执行长达数月的卫勤保障任务。近5年来,执行任务的医疗队员已轮换了数十个批次。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在这所军医大学实地拍摄的电视剧《红十字方队》曾在全国热播,掀起学子报考军校的热潮。2017年6月该校转隶海军,全校官兵积极融入海军、主动建功海疆,演兵场转到浩瀚大洋,新成果应用于舰艇官兵,会诊室连接至远海岛礁。转隶5年来,该校已经实现从当年的“红十字方队”到新时代“深蓝卫勤军”的全面转型!

为战育人,教学训练面向海上战场

这是一场以现代复杂海战环境为背景的海上卫勤演练。

风高浪急,战况激烈,前方伤员源源不断地后送至医院船上。随即,“软组织火器伤”“海水浸泡伤”等科目训练相继开展,学员们在风浪颠簸中完成开放性血气胸、颅脑损伤等常见战创伤的舰上手术,流畅的战救技能得到了考评组的肯定。

海味十足的卫勤演练,只是该校“为战育人”的一个缩影。

布新局,开新篇。转型重塑以来,该校新一届党委班子加快构建“备战牵引、向海转型、四基支撑、双轮驱动”转型发展新格局,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奋斗目标。

以实战化、基地化教学转型为契机,该校形成了“大一当兵锻炼、大二航海实习、大三特色课目、大四部队实践、大五综合演练”的学员全程军事训练体系。构建起军事医学实战化特色课程体系,新开设13门、增加450学时的海军医学特色课程。在学科设置上,瞄准战场需求进行了重新规划,新设了特种作战医学、海军航空生理心理学、海洋生物医药学等一系列军事特色学科。

除了把卫勤演练搬到海上,他们还把学员暑期实习和当兵锻炼都搬到了海上舰上,为教学训练注入海味、战味。每年的军事训练月中,野外拉练驻训、战救技能夜训、长距离武装泅渡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由本科学员组成的“勇士”“海狼”“战救”3支突击队在校际军事比武中屡获佳绩。

着眼“晓于实战”,师资队伍更要过硬。近年来,不少具有参加和谐使命、远洋护航、援鄂抗疫等任务经验的教员走上讲台,结合“冒着热气”的实战案例进行教学,让培育打仗型人才的氛围从“教之初”就浓郁起来。

今年年初,该校军事医学专家主讲的《舰艇辐射医学防护》《岛礁与舰船有害生物防控》《海军常用针灸推拿技术》等精品课程,通过了上级立项的在线课程评审验收。与此同时,这一系列精品课程还将通过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线,与海军基层部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兵服务,卫勤保障对接备战一线

翻开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海的工作记录本,各种卫勤保障任务满满当当——2018年出海远航执行“和谐使命”任务,2019年赴南海岛礁执行卫勤保障任务,2020年赴武汉执行援鄂抗疫任务,2022年4月又启程奔赴新的任务。

近年来,像黄海这样连年外出执行任务的官兵,在该校和附属医院并不少见,有的专家3年内在海上舰上的总天数超过700天,有的文职人员入职后就参加长远航任务。如今,分批次执行各类任务已成为全校官兵的常态,每年在外执行任务的官兵人数超过600人次。

着眼执行任务的新拓展,该校党委带领全校官兵扛起了使命重托——坚持海军转型建设拓展到哪里,卫勤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坚持海军兵力部署运用到哪里,卫勤保障就前出到哪里;坚持应急应战号令指向到哪里,卫勤保障就挺进到哪里。

紧跟海军转型发展步伐,该校常态派驻精锐力量,常年执行“和谐使命”任务,随和平方舟医院船远渡重洋播撒真情大爱,创下多项海外医疗服务新纪录;圆满完成海外驻训、岛礁换防、远洋护航、援柬帮带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2020年初,依令派出2批次320名白衣战士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同年组织全军首支援外专家组执行援缅抗疫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深蓝力量”。

逆行出征,履行使命的例子不胜枚举;走进基层,服务官兵的步履从未停歇。

记者看到,组织一流专家深入一线部队开展“健康海疆行”,已成为该校“为兵服务”的特色品牌。去年7月,他们组织院士专家医疗队服务基层官兵12000余人次,向部队赠送了20多万元的药品器械,将优质医疗服务覆盖到海军五大兵种。

据该校领导介绍,他们还建立起了海军疑难疾病会诊中心,多次与护航编队开展远程会诊,同时推进“中医药技术下潜艇”等项目与保障任务相结合,着力解决舰载机飞行员和潜艇艇员生理训练、理疗康复等问题,为新质战斗力生成贡献力量。

为海而研,科技创新彰显深蓝特色

今年春节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李兆申在海疆巡诊时,带着自主研发的便携式野战内镜,登上某舰实地检验新设备为官兵诊疗的效果。

“一项科研攻关,至少解决一个战场难题。”该校领导说。

在研究部署新一轮科研发展规划时,该校党委“一班人”提出,要紧盯战场急需、部队急用、国家急备的重大需求,全面加快医学科研攻关,既要凸显创新的深蓝辨识度,也要强化成果的战场贡献率。

该校先后论证形成了“7大模块”军事医学科研方向,将科研重心转向海军特种医学、海上卫勤保障、远海战伤救治、深潜援潜救生等特色方向,在课题申报、成果转化、职称评审等方面向军事类项目倾斜,从机制上不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2019年9月,两名重度烧伤的战士,从该校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痊愈。著名烧伤外科专家夏照帆院士应用自主研发的“战创伤精准创面管理技术”,成功为两名烧伤面积达80%的重伤员植皮。当年年底,这项技术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专家认为,该课题“用创新力服务战斗力”的导向十分鲜明。

利用该校专家研制的新型潜艇艇员脱险装具系统,艇员在试验中90秒内快速上浮194.6米,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此外,新研发的实兵交战战救训练系统、潜用气体分析仪、舰载机飞行员视觉专用检测仪等9项成果已列装部队。

记者注意到,在转隶海军5周年之际,这所军医大学交出一份亮眼榜单。

“十三五”以来,该校总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海洋军事医学成果聚焦海上作战伤病救治关键技术,从立项起就整合了海战伤救治、航海医学、生物防御等优势学科力量,并由战创伤救治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侯立军教授牵头攻关,攻克了海战中颅脑致死性损伤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成功举办了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医学研讨会,在部队推广9个军队特需药品成果,聚焦深蓝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王泽锋 记者 张 强)

(责编:郝孟佳、何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