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

同济大学走出国际合作创新之路

2022年01月12日08:34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同济大学走出国际合作创新之路

  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一番题为《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育并举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的交流发言,深受关注。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同济大学厚植国际合作沃土,坚持“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中外科学家们联手,为推进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到同济大学工作,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在这里的工作如此有趣。”赫尔佐格是德国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近7年来,赫尔佐格教授与吴志强院士共同领导长三角城乡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的研发。在积极参与“智能城市规划前沿”课程建设中,赫尔佐格辅导了5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贝斯科斯教授是希腊结构动力学著名学者、边界元法的先驱。自2016年以来,他每学期定期来到学校,直接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力促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助力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同济大学是我在中国的家。”这是斯潘诺斯教授时常说的一句话。2016年,他与李杰院士共同组织成立了“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担任外方主任。他与李杰院士一道,共同举办了系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发表论文成果。继2017年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后,斯潘诺斯2019年又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同济,中外科学家携手探索,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路,一批顶尖外籍科学家接连当选院士、荣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前不久,贝斯科斯与赫尔佐格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0年1月,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团队长期合作的赫伯特·芒教授,继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之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奥地利籍科学家。在赫伯特·芒教授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同济大学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合作共建的“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借助这一中心,两国科学家学术往来频密,合作伙伴已拓展至多国。

  2021年5月,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国际科学家工作室的著名环境生物技术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成为当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2020年5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卢克·塔尔维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同济大学的海洋科学研究,也带着国际合作的印记。在国际大洋钻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学界的支持与协作。

  在中外专家的通力协作下,相关学科发展驶上快车道。近年来,同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持续攀升,2021年位列全球第13名,连续4年位居亚洲第一。设计创意学院34%的教师为外籍教师,30%的研究生为留学生。在“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等一批代表性创新探索实践中,无不凝结着外籍专家们的创意设计大手笔。

  “与中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合作40年来,最重要的合作成就之一就是联手为两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培养了一批前途无量的青年人才。”赫伯特·芒说。为学生授课、与学生研讨、为学生修改论文,是他在同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他与中国学者联合培养了30名博士、博士后以及访问学者。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未来城市与建筑”国际博士生院,该学院数字设计与建造团队袁烽教授与尼尔·里奇教授共同主持了多届“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和国际研讨会。2020年6月,“Digital FUTURES数字未来暑期工作营”获得国际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协会“创新学术大奖”。

  展望未来,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外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以国际化师资队伍推进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王春)

(责编:温璐、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