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走进统编三科教材>>有问必答

说说“天地人”

2019年02月14日16:31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翻开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堂“识字”课就叫“天地人”。三个正楷的大字赫然呈现在书本上,显示着这三个字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先学“山”“石”“田”“土”,而是从这三个字学起呢?这里面颇有些讲头。

这凸显了统编语文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有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的影子,学习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但零散的、未加整合的识字课,主要凸显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将汉字有效整合,构成一种结构化了的文本,凸显出更广泛的文化意味。“天”“地”“人”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学,使得识字课有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功能,即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字组合背后的传统文化意蕴。

我们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三才者,天地人”,出自《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才,通“材”,材料、材质之意。意思是说整个世界就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天由阴阳构成,地由柔和刚构成,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仁和义。这三才,有着相同的结构,阴对柔对仁,是阴柔的一面;阳对刚对义,是阳刚的一面。因为天地是“万物之母”,所以先说“天”与“地”,但人为“万物之灵”,而“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人能与天地并列,不卑不亢,独立自主。这体现出中华文化极强的人文主义倾向。

什么是天呢?古人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玄,即青色,所以天又被称为“苍天”“青天”。从造字上看,“天”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顶着一个方形的脑袋。画成方脑袋是造字法中一种朴拙的强调方式,所以它的本义就是人的脑袋。因为天在人的头顶上,就像一个盖子笼罩着世间万物,恰如人戴了顶大帽子,梁启超说“天戴其苍”,所以“天”后来又引申指天空。可见,古人看待天,是从人自身出发的,并没有把它当作神性的存在。从造字之初的文化心理上,就决定了中国人看待天跟西方有着很大的分别。

古人遇到灾难的时候,常常反思: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呀,上天竟然这样责罚我们?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的帝王,有时候甚至会下“罪己诏”,以祈求上天的宽恕。我们普通人遇有挫折的时候也会向天呼告:“天哪,该怎么办?”“苍天啊,给我指条明路吧!”项羽遭遇垓下之围,被迫乌江自刎前,慨叹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将失败的原因归罪于上天。这是敬畏天的一面。但中国人往往把天看作自然的天,而不是神。普通老百姓遇到不公,可以指斥天地。《诗经·秦风·黄鸟》说:“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意思是说,苍天啊,你开开眼吧,怎么能让好人死掉呢!?言外之意,上天瞎了眼。当然,古代的唯物论者更进一步。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自有其演进的规律,并不会因为尧帝贤明就多待一会儿,也不会因为桀纣暴虐而突然失控,因此,与其“大天而思之”(崇拜天而仰慕它),不如“物畜而制之”(像动物一样养起来控制它);与其“从天而颂之”(追随天而歌颂它),不如“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是很进步的。

什么是地呢?古人说:“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意思是说,在下边呈现黄色的,就是大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话“地履其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古人认识地,也是以人为视角去看的。中国是农业国,中国人对大地和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本土的创世神话是女娲造人,传说女娲就是抟黄土和甩黄泥造的人。因而,古人对大地充满感恩和敬畏,这从对大地的称呼中可以看出。黄色,是人们对大地最直观的感知,所以古人常用“黄”指称大地,比如“黄庭”“黄舆”,甚至用“金”色来美称,如南朝时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曰:“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金子一般的土地,表现出人们对土地的珍视。大地广大无边,浑厚诚朴,因而古人又将大地称为“大块”“巨块”“厚地”“厚坤”。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地不仅孕育了万物,而且以阳春烟景、桃李芳园,激发着诗人的灵感。大地化育万物,甚至人类也是由泥土造就,大地对于人来说,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古人又将大地称为“大母”“万物母”。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从观察和直觉入手,因而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虽与科学相悖,却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天坛圜丘、祈年殿的圆融,地坛各种建筑的方正,正是这一观念的最集中体现,而“外圆内方”也成为中国人推崇的处世之道。

接下来说人。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突出强调人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天和地。睿智的古人善于“法天则地”,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周易》中有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道是刚健有为的,人呢,就要像天那样,努力向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而地道是宽厚包容的,她张开怀抱,吸纳一切,包容一切,承载一切,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度和胸怀。人应该向大地学习,胸怀宽广,增厚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正因为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经历重重磨难而文明薪火不绝,甚至愈挫愈勇;正因为厚德载物,中国文化才能吐故纳新,兼收并蓄,历经数千年仍卓然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由此可见,“天地人”并非简单的三个汉字,实则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思维在内。编者将其组合,编入教材,放置在醒目位置,是希望学生能从这些简单的汉字中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一个典型范例。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

(责编:李依环、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