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学术委员会改革破冰容易航行难

2015年12月29日09:0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学术委员会改革破冰容易航行难

  ■刘海明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33名教授受聘为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与以往不同的是,学校领导不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校长和学术委员会脱钩,山东理工大学并不是第一个。至少从2011年开始,就有不止一所高校的校长表示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职务。山东理工大学的意义在于,他们的领导班子不再进校级学术委员会。校领导集体和学术委员会脱钩,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或许意味着我国的大学治理开始进入了新阶段。

  当然,对于这样的改革,我们既要肯定其进步,与此同时也应保持谨慎的乐观。毕竟,改革从来不是单一的“外科手术”,把一个“肿瘤”切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就拿大学来说,学术委员会之所以长期有校领导参与,大概是行政制度延伸的产物。大学校领导有行政级别,大学的内部管理,就只能套用行政级别来管理。这意味着,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实际上是行政部门送给大学的“礼物”。这个“礼物”看上去不错,但要真正落实,显然就不只是校长进不进学术委员会的事情了,而是这个委员会自身究竟能不能独立,有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它的决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委员会制度落地不难,难的是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能否真正参与大学治理,决策大学事务。

  我国的学术委员会制度,模仿的是西方大学的“学术评议会”制度。学术评议会制度是西方大学的基本治校模式。学术评议会的权限较大,因为该机构和校长一样,直接受命于学校董事会。

  就我国的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63年,才允许大学在校务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委员会。1999年施行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2014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要求将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与学术有关的职权。

  我国现在推行的“学术委员会”制度,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以行政方式命令高校执行。这意味着,学术委员会不是来自大学管理理念的觉醒,而是外力助推产生的。即便有些学校的校领导主动让贤,让一线教授当学术委员会委员,但它最终还是在行政领导之下开展工作。这样的“独立”机构,其独立性有多大,需要由实践来检验,最终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学术委员会改革拉开了序幕,既然已经不止一家大学的校领导和学术委员会脱钩。那么,就看首批“平民教授”们能不能用他们的智慧来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独立性,看他们有没有独立精神拒绝外部力量对学术委员会的行政干涉了。如果能做到有勇有谋,相信我国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能给中国大学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