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

2015年12月19日09:0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

  ■本报记者 赵秀红 时晓玲 王英桂

  牵牛要牵牛鼻子。“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青海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归之为这样一句朴素的话。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成为青海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命题。

  好老师是怎样锤炼成的

  要想有好老师,得有好的入口。2013年以前,青海中小学教师的招聘都归县里。招了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不会讲课,只能转到后勤岗。

  改革要撼动原有的利益格局。2013年,青海启动“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补充机制,效果立竿见影地体现到基层。贵德县教育局局长程士峻说:“校长们都反映,省里招的老师就是素质高,好用,抢着要。”

  这一机制为农牧区补充中小学教师5668名,有效缓解了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改善了教师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省级政府统筹规划选拔乡村教师。青海的尝试早于国家政策,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下一步,青海还将寻求更加精准、更加切合地方实际的方案,为乡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教师招聘在改革优化,把住入口关,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培训。2011年4月,青海省政府一则公开招标公告引起广泛关注,公告就《青海省教育厅遴选中小学教师培训承办机构》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青海是全国比较早地采取招标方式做“省级培训”工作的省份,有效保证教师培训的专业性。

  程士峻说,如果学校人力调配得开,校长们最好“组团培训”,“老师们去江苏等地学习一段时间,如果没有集体氛围,一个人很难在学校里把优秀的东西推广开来”。

  从2011年以来,青海共培训教师11.2万人次,实现人均培训一轮的目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职业教育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特聘教师”和“见习岗教师”计划,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900多人,担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水平得到提高。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会牵动一系列改革,这成为青海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青海省教育厅专职督学钟泽海说,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去年出台14个教育相关文件,今年出台13个文件,每年制定改革台账,每个月汇报,年底对比检查。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增强

  尖扎县是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县城。离黄河不远处,就是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

  穿过新操场,靠着围墙有一栋新楼。进入四楼的一套房内,只见厨房、卫生间、客厅非常整洁,年轻的藏族小伙子华卡加一边收拾房间,一边气喘吁吁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小窝”。

  华卡加是该校英语教师,他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不过两年。这个“小窝”是学校分给他的周转房,今年刚入住。华卡加住的这栋楼,有30多套教师周转房,每套30多平方米。

  有入住的,也有在建的。青海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校长才让东主指着校门口北边的一排平房说:“这里规划盖37套周转房,已写进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

  这几年,青海已累计投入6.86亿元,为全省乡村教师修建9445套、3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保证了乡村教师安居乐教。

  除了周转房,补贴方面也很给力。2013年,青海出台《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制度》,对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乡镇工作人员,按月给予200元至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全省共有2.3万余名乡村教师受益。

  在这个基础上,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又出台了各自的政策,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补贴最高是玉树的杂多县,每个月能达到680元。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式编制的教师,这一块一年收入至少有1万元。”青海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负责人说,在青海,教师的工资高于公务员。

  教师编制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的心病。2013年6月19日,青海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以州为单位的区域内教职工编制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对农牧区特别是乡以下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予以倾斜,城镇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须有在农牧区学校任教一年的经历。

  2013年,青海对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重新核定,并实现城乡统一的标准。重新核定后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增加了2137名,新增部分的99%一次性补给了六州藏区。

  这个力度前所未有地大,充分体现了青海向农牧区基层学校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备。

  结构性缺编压力依然较大

  他叫加果,藏族人。记者在尖扎县民族中学碰到他时,正值课间休息,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讲台上摆着他自编的教材《绘画入门》。教室南头摆着一台电脑,里面是加果设计的教学软件。

  加果每年都能送几名有美术兴趣的学生进大学攻读艺术专业。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的加果学的专业是藏文,美术只是他的兴趣而已。但是,学校没人教美术,加果就转岗成为美术教师。

  转岗,是青海应对教师结构性短缺的权宜之计。转岗,也让一些教师通过后期培训,成了“多面手”。可是,转岗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在青海,因为编制等多种原因,能转岗应对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只是部分。记者在尖扎第二民族中学采访时,初一体育课的教师是财务室的管理人员在兼任。尖扎县民族中学是全州样板,初中加上高中33个班,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和两名兼职教师。

  音体美、数理化教师的缺乏,的确成为青海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长李云对记者说:“最关键的是教师,特别是双语教师缺乏。双语人才的缺乏是普遍困难,比如,公务员下乡宣传政策,也找不到懂双语的人才。”

  为什么教师结构性短缺会越来越突出?在李云看来,之前青海是“马背上的学校”,或者是乡村办中小学时,一名教师包圆,这种矛盾不会凸显,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在李云看来,一些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还是存在差距,物理、生物、化学等非语言类的双语教师培养得还太少,学校只能从藏文教师里去招聘一些,转岗成专业教师。另外,在教师培训中,对双语教师的培训针对性还不是很强。

  青海2013年重新核编后,新增编制99%向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教学点倾斜,但这不意味着编制的矛盾解决了,对于民族学校和寄宿校来说,编制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一些校长说,寄宿校里保育员、生活管理员、炊事员三员比例占了一部分编制,而民族学校多了一门课——藏语文,也就意味着多一门课的教师。这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近一半的青海来说,是非常实际的困难。

  眼下,青海正在抓紧制定《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措施,使得乡村教师配置得到改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