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三板斧”激出教育发展活力

2015年12月19日09:0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三板斧”激出教育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青海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百分之七十七,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目标,排在我国西部十二个省份的第三位。

  ■本报记者 王英桂 赵秀红 时晓玲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脉络,青海教育当下正经历着一场兴利除弊的大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动力,更得切中自身的要害。“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更要让孩子上好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喊了多少年的教育理念,恰恰是青海人对教育最现实、最质朴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教育规划纲要颁布5周年以来,青海教育改革的根系在高原之巅扎得最深,改革的花朵也开得格外美艳——

  最美最牢的建筑是校舍

  贵德县是躺在黄河臂弯里的一个小县城,半农半牧的地域特色,让这里的学校教育大多是寄宿制。

  走进贵德县河阴寄宿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食堂、建成不久的雷锋广场,让整个校园处处透着清爽、精致。教师葛海红说:“我是这个学校每一个变化的最好见证人。”葛海红在这个学校已经工作了15个年头。2001年她刚调来时,全校才27名老师、3个教学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以前上个厕所都要脚上套个塑料袋,否则一脚泥巴根本看不到鞋的样子。现在学校条件越变越好了,学生数也直线上升,目前在校生1372人。

  “从2008年至今,县上仅教育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就将近5亿元。”该县教育局局长程士峻说。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翻天覆地,结合义务教育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藏区项目等国家资金的支持,青海在过去5年里,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成效尤其显著。

  海南州是青海省第一个尝试教育布局调整的地区。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像小星星一样散落在沟沟岔岔里,三人校、五人校分散了师资力量,占去了有限资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2008年起,海南州花3年时间,分两期对全州中小学进行了布局大调整,把原先过于分散的学校,按照“村办学前、乡镇办小学、县办初中、州办高中和职校”的原则进行合理调整,使全州的教育实现了集中化、规模化办学。

  “针对以往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成本高的问题,我们用整整一年时间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后,率先从中小学布局上‘开刀’,一竿子插到底,先把掣肘教育均衡和公平的东西裁减掉。”一说起教育改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李云如数家珍。

  办学规模扩大了,很多老师有了大施拳脚的舞台,孩子们公平地接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这一举动深得民心,“很多牧民根据自家的条件,自愿带着钱物,为幼儿园、小学提供补贴,就希望能够帮到学校和教师。”李云感慨道。

  从几十年前的帐篷学校、马背学校、教师走班送教,到现在的规模化规范化办学、寄宿制办学、多层级办学,海南教育着实经受了贫困地区农牧区教育的各种历练。现如今,阵痛过后,位于农牧交邻之地的海南州已孕育出共和县中学、贵德县河阴寄宿制学校、海南州第一高中等一大批在全省都能叫得响的学校。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颇具民族特色的一幢幢教学楼成了装点尖扎县城的美景。尖扎县教育局局长更登多杰指着学校在建的实验楼和风雨操场对记者说,这是藏区项目,另一侧是已建好的高中部教学楼。这楼建成后,生均使用面积达到19平方米。这里每座楼的情况,包括面积、资金、用途等,更登多杰都烂熟于心,因为这几年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国家支援项目,目睹了教育改头换面的每一个过程。学校高中部教学原址是一栋老的教学楼,“你猜猜以前这楼除了上课,还用来做什么?”更登多杰问记者。

  “白天用来上课,晚上用来睡觉!”他自答。

  ……

  那些曾经的困窘,如今一去不复返。对此,青海省教育厅专职督学钟泽海向记者介绍,5年来,青海在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上累计投入近190亿元,是“十一五”教育项目投入总量的4.5倍,其中近80%投向农村牧区。4000多个项目、近80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面积,都是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及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得以实施的,“2014年我们又实施了‘全面改薄’项目。资金需求总量是73.5亿元,目前已累计落实资金20多亿元,消除D级危房20多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近100万平方米;全省幼儿园达到1300多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眼下的青海,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互联网接入学校比例等均有大幅增长,16项教育资源指标稳居西部前列,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精神建设教师队伍

  一个县幼儿园的教师能有多少人?

  “70所幼儿园,正式编制的老师只有16个。”共和县教育局副局长却巴东主说出这个数字,还是让记者感到惊讶。却巴东主解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共和县所在的海南州进行布局大调整后,中小学由原来的372所调减到66所。调整之前,村里的幼儿园都是附设学前班,幼儿园老师由小学老师兼任。调整后,依附的小学不存在了,学前老师的缺口就出现了。

  该怎么办?编制不可能一下子满足这么大缺口。

  共和县遇到的问题在青海也不是个案。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新的困难总会浮现出来,必须用创新精神去解决。青海制定了《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项目实施办法》,从2015年7月起,各地可根据学前教育实际,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扩大学前教师补充渠道。购买主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接主体包括了公办园和证照齐备、条件达标的民办园等。

  据却巴东主介绍,包括共和县的海南州三县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县。今年由共和县财政购买了147名学前教育老师名额,扣除“三金”后,每个月1800元,在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难题。

  不仅如此,青海还在教师入口方面,发扬创新精神。据青海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宁栋介绍,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基层任教,青海在实施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同时,还做出了一项创举:青海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部门出台《青海省师范类毕业生农牧区基层学校任教学费奖补暂行办法》,对通过省级招聘和特岗计划到农牧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且与任教单位签订8年以上服务协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实行学费全额奖补。2014年有103名毕业生签订服务合同到基层学校任教,奖补学费107.6万元。

  对青海的教师队伍建设来说,乡村教师尤其是农牧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记者所走访的贵德县、共和县、尖扎县,从硬件设施来说,已经跟西宁相差无几,甚至有的地方超过了西宁。“比如说,班班通,西宁早几年还是交互式白板,而牧区学校都是触摸式电视了。”李云说,最大的差异是教师水平和质量,均衡教师资源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难题。

  宁栋表示,青海省在编制、生活补贴、职称改革上大力度向乡村教师倾斜。比如,在职称改革上,可以优先推荐申报职称。省里规定,在乡及以下学校任教教师,只要任教达到一定年限就可申报高级职称;城镇学校教师有乡以下学校任教(支教)一年以上经历者,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荐申报职称。

  在教师培训上,青海很善于“借智引智”。贵德县河阴寄宿制学校教师马晓莉,最近参加了西部教师出国短期培训项目,很快要到英国雷丁大学研修,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她本来是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生,通过后期培养,转岗成为英语教师,很快成长为优秀的业务骨干,目前正在攻读青海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青海省利用与江苏等6个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的机会,把老师们送出去充电。同时,通过“国培”和“省培”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下乡等培训方式,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据统计,2011年以来,培训农牧区中小学教师9.2万人(次)。

  挑战永远都存在。“从整体情况看,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队伍不稳定、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宁栋分析了未来教师队伍存在的难题。也许,促进乡村优质教师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还需要青海拿出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资助体系兜住贫困生底线

  精准扶贫,这是国家这几年才提出的理念,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对于贵德县教育局局长程士峻来说,他也有他的“精准资助”的梦想。

  程士峻说,虽然现在农牧区有“两免一补”、“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等渠道,让农牧民的孩子上学不受影响了,“还希望把城市居民中经济贫困家庭的资助也作一些新的考虑,特别是那些双职工下岗的,并不比农牧民宽裕,农牧民至少每亩地还有一百多元的补贴,城市居民还是存在因学致贫的现象”。

  “下一步,国家能否把城市贫困居民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补助考虑进去?”程士峻提出自己的建议。不管怎样,他先在贵德县做了起来。该县教育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来,陆续资助了1185名贫困大学生,资助金额281万元,其中,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年能得到资助5000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一份学费是帮助,实现就业或许就能从贫困中解救一个家庭。

  据李云介绍,由于本地产业落后,海南州就设法把职校学生转移到异地就业。这几年,海南州先后与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地中职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先后输送1500多名学生到这些地区的中职校就读汽修、石油勘探等专业,2014年共毕业327人,其中异地就业177人。

  程士俊和李云的做法,其实真正得益于青海近几年先后实施的“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即由省财政安排经费,对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费用给予补助;在省内6州实施对异地就读的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及当年考入普通高校本、专科学校的农牧民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资助。

  实施这些政策的直接效应就是“免费”——三江源地区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实现免费教育,有了生活补助;中职学生实现免除学费和免费提供教材,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了生活补助;6个民族自治州异地办学的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全部得到资助,并对当年考入高等学校的农牧民家庭学生给予一次性奖补。这样一来,全省覆盖学前一年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建立了起来,全省近90万名学生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青海计划从2016年秋季起,在全省藏区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从费用的减免到就业的扶助,根子上,最终都离不了张口吃饭。青海在全省42个县、165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的学生营养计划,近38万名学生每天在学校享受一顿营养餐,或是热腾腾的饭菜,或是新鲜的水果、牛奶、鸡蛋,青海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得到持续改善,农牧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自2015年3月1日起,青海省将每日补助从原来的3元提高至4元,每生每年增加至800元。这项改革得到农牧民群众的感激,很多家长感慨:“学校老师操的是家长的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