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德国“飞”来的童书
“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入围图书
为儿童阅读推广人在给孩子们讲德国童书
■本报记者 却咏梅
深爱读书的人都特别挑剔版本,即哪年、哪家出版社、哪个人翻译的,因为再优秀的小说,如果没有好的翻译,也很难让外国人产生共鸣。2006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从德国引进的“彩乌鸦系列”时,就被它所吸引,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这样评价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给小学生看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长度、什么样的深度、什么样的趣味都很模糊,而‘彩乌鸦系列’的出现为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了美学的样貌和方向。”之后,我便开始关注德国童书。近些年,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深入,每年都有数百种德国童书被译介到中国,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奇妙而广阔的世界。
12月4日,由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办,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歌德学院(中国)图书馆协办的“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揭晓,李士勋、程玮、许洁、杜峰峰等6位译者的7部译作获得翻译奖,这些作品包括《毛毛》《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八点钟的诺亚方舟》《弗朗兹系列》《黄金鼠传奇系列》《我就是一个人》《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据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龚迎新介绍,此次评选活动于今年8月份启动,评选近年来从德国(及德语国家)翻译引进到中国的优秀儿童和青少年图书,旨在肯定译者在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加强德中童书交流、促进全民阅读。截至9月中旬,共有近50家出版机构及译者提交的150多种(套系)图书报名参评。翻译奖评委会由阿甲、王星、何珊、欧阳涛等四位精通德语和儿童文学的资深编辑、译者、童书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委,以及德国驻华大使馆、歌德学院及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的三位代表组成的机构评委共同构成。评奖暂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在颁奖现场,李士勋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一个人除了获得《毛毛》《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这两本书的翻译奖之外,还有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获入围奖。他说:“这个奖意味着德语语言文学学者圈和读者大众对我的工作的承认,也证明了伟大诗人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一句诗绝对正确,‘这个世界对于勤奋的人不会保持沉默。’”
在德国,《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现代童话经典,作者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如同一只飞翔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心路”上的巨鸟,理性的思考是这只巨鸟的脑袋,紧张曲折的情节是它的筋肉,幽默风趣是它的骨骼,奇思妙想则是它的双翼。每个沉浸于他的作品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想飞,飞进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是一部近乎疯狂的发现之旅,一部知识的百科全书,一台启发想象的发动机。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曾形容这部书是外星人遗失在我们大陆上的唯一一部书!
“这个比喻像这本书的想象一样酷!”李士勋坦言,翻译儿童文学尤其要有一颗童心,实践告诉我,翻译的过程无非就是四个字“理解”和“表达”。“理解”要求对源语言的熟练掌握,“表达”就是对译入语言的驾驭能力。不懂源语言的文本,就无法做到忠实,不忠实原文,何谈“达”和“雅”?我主张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能做到语言流畅而且能尽量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追求“语言的和谐”,译文要像“埃奥尔斯琴被风轻轻触摸时发出声响那样自然”。
李士勋在为小孙女读这几部小说时还惊异地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超乎想象,“有时候我会故意停顿一下,故意等她接茬,她往往能准确地说出下一个词儿。”所以,他认为,不要低估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必迁就儿童,故意把文字译得特通俗。孩子们不懂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学会问为什么,这正是她向大人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考验大人的时刻。原著的生命在译文中得到延续,因此译者责任重大。
《八点钟的诺亚方舟》的译者陈琦在发言中也提到童心,她说当自己为翻译中的某些字词纠结的时候,就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儿子一脸茫然地反问:“你说的什么呀?”她就知道这种说法他都不太懂,自己需要重新遣词造句。在陈琦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搬运和转化,而是一个需要很多时间和极大耐心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爱心和责任心。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写出的文字才能是有爱的、有灵性的,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一个译者,尤其是童书译者的终极目标,不是表现自己多有文采,用词有多么高大上,而是用读者最能接受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精髓,用读者的眼睛审视作品。”
有人说,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要耐得住寂寞。的确,每一位译者都是隐身在作者背后的人,如果没有今天这个翻译奖让他们能够站在领奖台上,恐怕读者很难了解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我们为他们感动,更为他们骄傲!那些来自德国的优秀童书,因为他们,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