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应动态监测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2015年11月28日09:0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应动态监测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机遇?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玲。

  “‘十三五’时期,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最重要的大背景是人口迁移、城市化。”李玲说。2010年,她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首席专家,对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研究。

  这项研究以人口流动为基准,以西南地区为重点,覆盖山东、浙江、吉林、湖南等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差别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李玲解释说,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往城市转移比较快,一些乡村学校出现“空巢”现象——房子盖好了、设备设施齐全了,学校却没人了。“标准化建设必须要做好人口预测,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避免资源浪费”。

  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对改善薄弱地区教学条件、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实现教育公平意义重大。自该项工程启动以来,部分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获得提升,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等问题得到缓解。

  “自2010年国家在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以来,校舍规模、班额大小、仪器设备、图书册数等方面都设立了具体标准,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了相应指标,无论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东西部差距很大、城乡差距明显。”李玲说。

  “标准化建设真正的短板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李玲认为,东部地区建设情况较好,一些农村生均经费甚至超过城市。而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等地的学校,尽管有了一定改善,但仍是薄弱环节和未来建设的重点。因此,如何精准定位、把钱用好,让资金真正到达这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村小、完小,而不仅是停留在区县、城市学校,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对此,李玲提出:“要准确统计学校的具体短板,设立专门规章制度和人手统计、调研,把钱花好,否则,真正贫穷的地区拿不到钱,甚至不了解政策,政策效果难以到达地方。”

  此外,经费单项投入过于精细化问题也不容忽视。标准化建设中对每一笔经费的用处都作了详细规定,力求实现专款专用,但对具体学校来说却不好统筹。“盖房子的钱不能买设备、改善寄宿条件的钱不能改善食堂,这些都不符合学校的客观情况,也束缚了学校发展。”李玲建议,在经费使用上应该给学校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在李玲看来,标准化建设不仅要达标,而且应该是可持续的。“实验室、操场等设施建好了,还需要维护、修缮,否则很快就不能用了。这也是一种浪费,因而要在投入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还有一些问题不是单靠教育就能解决的,国家给资金,但学校没有地盖房子,在很多快速发展的城镇地区这是个突出问题。”李玲说,教育用地不是出让地而是划拨地,很多地方教育用地被挤了又挤,有的甚至把2020年的指标都用完了。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教育土地逐渐紧张。因此,她希望教育用地指标也能像土地流转一样,随人口流动,切实解决城镇教育用地不足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