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

2015年11月24日09:0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

  ■通讯员 邢晔

  从个案指导到按需发展,从特色打造到集群构建,从绩效提升到文化锻铸,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南通市引爆“普惠教研”的价值。

  这场革命的发起者,正是江苏省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四年来,该中心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切实转变教科研组织形式,把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作为工作核心,通过南通市教科研协作共同体的多维活动,将“智慧服务”送到一所所学校,让更多教师享受到教科研发展的红利。

  场景革命:从个案指导到按需发展

  近日,南通市教科研协作共同体以“文化引领下的改课行动”为主题,开展校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4位校长执掌教鞭,展示教学特色,表达课堂追求。

  校长们的课堂教改理念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实践,也得益于南通市教科研中心专家的点拨与激励。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校长宋晓丽的“发现”教学观源于她做的省级课题“发现作文”。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冯卫东曾多次听课,写了近2000字的指导意见,不久前,宋晓丽成功申报一项新的省级课题。如皋市如城小学建校才两年,加入共同体不过一年多,专家们已来过如城小学六次,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作了深刻的诊断,“至简课堂”渐渐成形。

  过去,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大多是单向的,“我长于什么,就指导什么”。近四年来,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重点增加了多向度的按需指导,“你需要什么,我就指导什么”,以满足基层学校和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中心引入经济学中的“场景”理念,将基层学校和教师作为教科研的主角,尤其是将构建教师发展场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出发点,开展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教科研活动。

  将教师作为教科研场景的中心,教研员作为同行者、指导者、协助者,进行了一场教科研的场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式效应。

  引爆社群:从特色打造到集群构建

  2011年上半年,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受“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思潮启发,开始探索一种外联与内生相结合的教科研协作路径,成立了南通市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在组织形式上率先破局。这是教科研部门与基层学校以“为了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建立的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科研协作组织。

  尽管名为“协作共同体”,但其初衷还是帮扶。不久,教研员们意识到,必须把教育科研变成基层学校和教师自己的事、感兴趣的事。接下来,教研员们在课堂、课题、论文等方面具体指导,帮助打通成功的“最后一公里”;进而,指导和帮助基层学校打造特色,重点落在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上。

  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发掘、创生、培育,长则三四年,短则一两年,共同体各成员学校的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特色渐次成形,默默无闻的学校开始显山露水,有的甚至站在了区域教育的“第一排”。而更多学校纷纷表现出在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特色与亮点。对薄弱、偏远学校的帮扶变成了多元、多层面的共建,弱者之间的“抱团取暖”则成了特色学校的集群构建。

  这些成员学校发展的背后,是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引爆社群”的努力。中心理论科与各县(市、区)学校一起搭建“共同体”架构,开展例会、推进会、展示会、专题辅导等活动,更通过QQ群、微信群等实现了共同体内部的融合,把一所所学校、一个个老师变成了在线互动、线下协作、资源共享的“朋友圈”。

  如今,线上随时进行交流,线下按需开展合作,共同体成员学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育教学效益倍增,两校交流、三校协作、四校会课……这些跨区、跨校、跨学科的双边、多边活动,一次次自发开展,管理切磋、教学探讨随时随地都活跃在移动互联网上。

  超越优秀:从绩效提升到文化锻铸

  对于广大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他们变得优秀起来,实现绩效的提升。

  四年来,南通市教科研协作共同体帮助了25所成员学校、几百名教师脱颖而出。在2014年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中,每一所成员学校都成功申报了校本研究课题。在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增补课题评审中,共同体有5项课题申报成功,其中3项成为重点课题。几百位教师撰写、发表了1000多篇论文,数十位教师在江苏省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摘取了一等奖,100多位教师成长为南通市和各县(市、区)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乃至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明确要求,教科研部门“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一次变革。”事实上,变革的不仅是工作方式,更有精神文化。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摒弃了教科研一元化的思维,将其界定为多元化的共同行动,特别强调服务与协同的意识、合作与整合的能力,努力让基层学校、普通教师在一种具有协作机制、相互观摩学习、共同研究进步的教科研文化中,获得完整、有效的发展。

  在传统教科研互联网化、专业成长场景化、教师发展社群化的大潮中,普通教师要真正成为中心,成为同伴,成为重要的相关者,这种文化的锻铸,是个体的站立,是弱者的强大,更是“消失的大多数”的耀眼重现。

  “让学校和教师活跃在教科研的场景中,让怀有梦想的教师共建一个理想的教育社群,这样才能激发出广大教师的生命活力,创造出更多美好的教育图景。‘普惠教研’也将由此实现基于自能、互惠的全员性普惠。”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科研协作共同体应该拥有全新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