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品德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2015年10月31日09:0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品德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沈秀梅

  小学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对品德课有兴趣、在品德课中找到乐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站起来——提出心中的疑惑

  课堂教学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即便在偏远的乡村,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已经过时。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懂得更多,他们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各种稀奇古怪的疑问。因此,学生需要参与课堂,教师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学生的课堂参与。如何鼓励、引导孩子多发言,是一门学问,教师首先需培养学生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意识。本学期我同时承担语文和品德课教学,这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非常有利。粗略估算一下,语文课中80%以上的课程都能融合品德教育,它与品德课很多内容有交叉。结合语文课内容,我特意设计一些关于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只要把学生调动起来了,老师稍加把控即可。语文课上已经讨论过的一些好品德、好习惯,品德课上再讲授一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就显得更为轻松。

  张开口——讲出中华好故事

  小学思想品德课,其实就是教孩子如何认识身边的人和事,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多听故事、多读故事、多讲故事,特别是把好故事讲出来。故事的来源可以有多种途径,但一定要把传统用好,在中华文化中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上《品德和社会》课时,我每节课抽出几分钟时间,安排一两名学生讲历史典故,比如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讲述者练习了表达能力,听讲者练习了观察能力,大家都从故事中受到了教育。有一次,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过河拜桥”一词,就有活跃的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用“拜桥”一词。我顺理成章地就把感恩的传统美德讲解一番,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比让学生先认识“过河拆桥”一词要好得多。现在大多农村小学都配备了图书室,如果把这些图书用好,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动起手——参加身边的劳动

  实践在育人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体会到快乐。当年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跟随父母到田间干一些农活,也经常从家里自带工具打扫校园。这些场景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对我们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暑假开学,我组织班里的孩子打扫校园、清除荒草、铲平地面,学生干得很卖力。之后,我向他们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劳动课的情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还主动谈了自己的感受。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田间地头是重要的课堂。近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很少带着工具到地里去割草或者帮着家长收庄稼,少了很多劳动的机会。马上要秋收了,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庄稼、花草、蚂蝗和野兔。现代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到各个角落,孩子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其兴趣往往受到牵制,对身边的事物关注不够。通过劳动,可以将田间这个逐渐被忽略、被丢失的传统课堂找回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莱河镇黄六小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