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科强起来 课堂活起来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天下午,在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推进理论研究创新、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使命。为此,北京市近日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
《意见》着力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以发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引领作用。
每年投两亿元 马院学科强起来
“经费资源不足、地位尴尬,甚至被边缘化。”谈及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的现状,一位高校“马院”院长如此坦言。相比其他学科,“马院”获得校内外的课题和资源较难,有的因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其他学院。
怎么办?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说:“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抓手。”根据《意见》,北京将从今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推进北京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作,建设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有示范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提出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新增10至1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重点学科和5到8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教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北京高校将建立10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每年资助专项经费500万元,连续资助5年。”
根据《意见》,北京市还将把市属高校招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本科生纳入“双培”计划,与优势学科高校联合培养;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每年设立100个新生奖学金、100个学术奖学金,并将定期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搭建实践平台。
《意见》特别强调,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经费保障、人事编制、职称待遇等相关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党委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
创新学科教学 思政课堂活起来
从记者近日在北京多所高校听课的情况来看,思政课堂越来越“活”了,像熊晓林这样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也越来越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原因,学生满意度并不高。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就是“背书、背答案、背要点”,期待则是“多看电影、早下课”。
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北京市计划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计划。从今年起,北京将建设20个改革示范点,从机构、学科、教材、教师、教学等多方面推进综合改革;每年设立10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总结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并推进实践式、体验式教学;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联盟,在2018年底前建成集课堂支撑、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
北京还将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问”系列课题,推出辅助教材、示范教学、视频公开课等成果。同时实施“名师讲名课”工程,组建教学名师授课团队。
向着一线倾斜 教师腰杆挺起来
“对我们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设计了多层次培养和激励措施,令人振奋。”谈到日前北京市出台的《意见》,首都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黄延敏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宏观政策到具体措施,都不断刷新我们这些思政课教师的存在感”。
对比《意见》出台前的情况,变化十分明显。“以前,思政课老师机会少,课题也少,大多数靠的是死工资,生活压力较大。”一位高校“马院”青年教师直言,“在评职称、立项目等方面都很难。学校不重视,学生侧眼看,自己也灰溜溜的,挺不起腰板。”
“这种现象将会发生明显改变。《意见》的出台将会激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让教师腰杆‘挺’起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一位负责人说。
为了让思政课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北京市加大对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政府激励力度,增强思政课教师岗位吸引力,评聘100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名特级教师,聘期3年,予以适当奖励。同时,还将遴选成绩突出、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面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施“扬帆资助计划”,每年设立教学科研专项资助课题100项,每项资助5万元;实施“择优资助计划”,连续3年每年资助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每项资助10万元。加大对一线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支持力度,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重点难点问题攻关;建设30个辅导员工作室,总结推广优秀成果。
“这些措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的‘牛鼻子’!”清华大学“马院”院长艾四林说,“如果落实到位,将大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学术地位和教师地位,彻底改变过去马克思理论教学研究在高校边缘化的趋势,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热情。”(记者 蔡继乐 施剑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