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本《遗作汇刊》背后的故事

2015年09月30日09:0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本《遗作汇刊》背后的故事

  ■慕相中

  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五师)是民国初年扬州著名的学府,也是扬州中学的前身。扬州文史爱好者王军近日购得一本1919年印制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已故同学遗作汇刊》。这本《遗作汇刊》由五师师生编印,校长任诚作序,并由李涵秋、鲍芹士、贾剑青、叶诒穀、吕凤痴等师生捐款帮助出版。

  缘起:19位优秀学子因病去世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主持江苏教育,1913年制订“江苏五年教育行政计划书”,规定江苏中等学校,设师范10所。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由两淮师范学堂改建。当时的五师名师会集,人才辈出,引领江淮风气。1927年,五师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合并成立了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这份1919年印制的《遗作汇刊》,收录作品的19位作者为1914年8月至1918年9月间,在五师求学间因病去世的学子,分别是江都的赵世章、陈议、朱文津、龚晋铮,泰县的萧顾鸿、周育德,泰兴的刘松庭,仪征的王廷棟、吴法家,高邮的王灼,丹徒的蒋智发、李松年、钱怀新,东台的冯应宣、彭景宣,盐城的徐景奎、张永声、徐如奎,宜兴的李鸿声。

  在一份《已故同学一览表》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位同学的在校年级、入校时间、染病状况、死亡时间和年龄。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大部分同学皆是得了传染病不治而亡,有8位同学得了“肺痨”而死,也就是所谓的肺结核。有6位同学得了“肠窒扶斯”而死,也就是所谓的伤寒病。

  痛心:校长任诚作序惜其材

  《遗作汇刊》一书,分为序、遗影、事略、文、诗和诗余六个部分。遗影收录了19人中的14张照片,由校友会编写已故同学的事略。收录19位同学的文121篇、诗53首等。这些作品皆是他们在校期间的习作,如王廷棟写的《苏武不降匈奴论》,王灼的《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论》等等。

  谈到学子们的病故,校长任诚深感痛心,“今综来学吾校,中道殂丧者,凡若干人,掇其遗墨,刊而存之。夫古之不朽,曰立德立言,此诸子者,匪惟德与功无所见,即其言亦不必足以名世也,然职教育者,既以为非不材使天又有以永之”。

  印行:捐款老师均大有来头

  这本刊物能够印行,得到了五师师生捐款资助。在书的最前面,有一张“本刊捐款一览”,上面记录了所有捐款者的姓名和金额,共有200个组织和个人捐款。其中校友会、泰县同乡会和邵伯同乡会以组织名义捐款。

  校长任诚和全体老师带头捐款,排在前面位置的均为学校的老师,如任诚带头捐了3块大洋。捐款的学校老师,一个个都是大有来头。叶诒穀曾任五师前身两淮师范学堂堂长,后任江都县督学;李涵秋是名震一时的小说家,一部《广陵潮》脍炙人口;贾剑青不仅擅长地理,还是一名指画家;吕凤痴也就是吕凤子,著名画家,也是美术教育家。

  除了老师,五师的学子们也尽自己所能捐款,在捐款学子名单中,有后来成为乡村教育先驱之一的黄质夫,著名教育家邰爽秋和孙蔚民,扬州中学首任校长周厚枢的弟弟周厚福、周厚安。李涵秋的长子李寿鸾单独捐款,李涵秋的学生俞长源、茆玉書也分别捐款,其中茆玉書后来成为李涵秋的二女婿。

  (原载于2015年7月16日《扬子晚报》第12版,刊发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