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期待劳动课回归课程表

2015年09月25日09:0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期待劳动课回归课程表

白雪梅 绘

  ■周国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农村上中小学。小学时学校养有兔子,所在的村里有学校的菜地;课表里有劳动课,每个班级轮流去割兔草、剪兔毛,自带锄头等工具除草、施肥,管理菜地;课外也有劳动作业,如捡稻穗、废纸,然后交给学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精神为主的奖励。到了初中,校内教学楼之间有分到班级的菜园,每周有两节劳动课,学校备有簸箕、锄头等劳动工具。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协助下,每个班的同学都实实在在地轮流管理,浇水、拔草。我们把种出来的蔬菜卖给学校的食堂,收入作为班费。我当时担任劳动委员,为此还有了人生第一次到银行存款的经历,印象深刻,没齿难忘。

  在家里,父母在外耕作,我们在家里烧饭、烧水、送点心,人人司空见惯,家家天经地义。参与田间劳作也习以为常,包括在自留地里学习种植、收获蔬菜;在烈日下种水稻,撒猪粪作为肥料。此外还要打猪草、养鸡鸭鹅补贴家用。

  回顾走过的四十多年,小时候的劳动留给我的是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劳动的艰辛、父母持家不易的理解,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节约。

  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卫生,但是给学生劳动的硬件设施却被教育者忽略、被现代化教学设施挤占了。即使有劳技课也往往是形同虚设,名不副实。一些市区学校甚至连校园清洁卫生工作也外包,学生没有劳动的机会。平时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会不自觉地用“脑力劳动为荣,体力劳动为耻”的理念激励学生学习,轻视体力劳动。有的班主任甚至会把“罚扫地”作为惩罚违反校纪班规学生的手段,劳动似乎成了“劳动改造”。

  在家庭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导致有些学生在家与在校判若两人,在校按照规定打扫卫生,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还乐此不疲。有的长辈还会拿清洁工具到学校越俎代庖,结果是孩子失去了通过参与适当劳动让自己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培养基本自理能力的权利。

  从表面看,类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似乎已然过时,校园卫生工作的外包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让市场起决定作用”。但不论如何,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代替不了劳动的价值,人类的生存发展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只是劳动方式和科技含量有了变化。今天我们提倡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更是提醒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不要任凭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劳动的空间,剥夺了学生从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没有最基本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何来创业创新?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应该是在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前提下,学校领导和家长像抓足球教学一样,开辟场所,制定制度,创新形式,保证时间,家校配合,保证让学生的劳动有载体、有条件。比如学校可以和周围社区、村镇协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当一天家长等。

  当然,更值得期待的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改变对学校的考核方式,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内容,用“四两拨千斤”的考核指挥棒让大家都重视劳动教育。总之,没有劳动的载体、条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只会是无源之水,不可持续。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蛟镇中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