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找找“分数主义”的病根

2015年09月23日09:0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找找“分数主义”的病根

  “锦标评价”主要是基于管理的,主要是“指挥棒”,而不是“服务器”;“工作评价”主要是基于教学的,常常是“底线”意义上的合格测量,因此,它主要是“服务器”,而不是“指挥棒”。有鉴于此,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应当服务师生教学,以底线的合格性评价为主。

  ■袁艳琼 熊威 葛金国

  在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分数主义”往往是个“热词”。分数主义反映的是一种唯分数的价值取向。在此取向下,对学生,分数是衡量他们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提高考试分数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由此延伸,对教师,分数是学校衡量他们业绩的主要根据;对学校,主管部门主要以升学率评价其绩效。我们认为,分数主义是一种评价取向的异化,要克服普遍存在的分数主义现象,首先必须深刻分析其成因。

  分数主义是传统人才观念的折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但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却偏离自然轨道,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才。教育意义上所说的评价,主要应当是合格性评价;它应当是“为了教学”的评价,是为了调节教学过程、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分数主义盛行学校的背后,是评价学生标准的错位。

  分数主义秉持和代表的是一种暂时的、绝对化的、非发展性的人才评价观点,仅仅关注当时当下的某次考试成绩。这种强调分数、学历的人才观和优胜劣汰的评价观,也引导着很多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学生发展。在此氛围下,几乎所有人都在用“考试成绩”即分数鉴定孩子,忽视了其他素养的考查。在学校教师及家长眼中,那些成绩优异、乖巧听话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要认可的人才;在社会公众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定义中,人才就是高学历、高分数和名校……在这种唯分数、重学历、傍名校的人才观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以此为导向标,争分夺秒学习、应试,以获取高分进入名校,为将来职业生涯增加砝码。显然,分数主义的思想行为,不仅恶化了教育发展生态,还阻碍了教育主体对于理想的追求。

  分数主义是科举制度遗落的教育暗流。

  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中国就形成了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前后延续达1300年。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科举制通过扩大考试对象而扩大统治基础,激励平民子弟读书上进改变命运,考试形式也较为公平合理,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演进,科举制也日益暴露出明显的负面性。由于很多学子视科考为唯一通途,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不少人穷其一生都没考取功名,这对于考生以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并掩盖、堵塞了人才多样性成长的路径。

  分数主义是科举制度长期存在所形成的教育暗流。其结果是导致对学生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发展情况的忽视。毋庸讳言,受危害最大的,最终还是青少年学生。

  分数主义受“师长”各方面素质和利益关切的影响。

  学生评价,关涉广泛,影响深远。在此,我们主要谈谈“师长”因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而不教,双亲之过;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家族文化中,对中国的家长而言,培育成功的下一代,是他们作为父母最大的期望和最大的责任。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特别“敏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时时给自己敲打的警钟。孩子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做各种额外的作业。孰不知,在不考虑兴趣、没有因势利导的情况下,强求孩子多学多练,其后果只能是抑制个性特长,使孩子厌学,阻碍孩子自然发展。

  就教师方面来说,教书育人是天职,我国学校也基本上建立了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迄今为止,不少主管部门以升学率为衡量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于是,不少学校为迎合主管部门考核,使出各种招数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学生评价的单一化。目前,这是提高学校影响力进而形成“名校效应”的捷径,也是吸引优秀生源、优质师资的重要手段。不少教师限于自身的素质和利益关切,为了能通过学校考核,常常会在教学中采取单一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大量侵夺学生自由,压抑创造冲动。更有些教师为了自己评优、升职加薪等一味强调考试成绩,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加班加点学习,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分数,依靠学生的好成绩成就自己。而封闭管理和题海战术,是这些教师屡试不爽的常规武器。

  至于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它们迫于效率、利润的竞争压力,对于员工“唯用”而已!它们最重视的往往是,人员选聘的工作,简明高效,成本低;而所选的员工——上手快,出活多,能听话。

  分数主义体现了政府导向意识的缺失。

  国人通常认为,导致分数主义的原因复杂,明确它的责任十分困难。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等相关方中,政府应当负有重要责任。

  在克服分数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政府没有很好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和应尽义务。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改革关涉各个方面因素,难度过大,非一时之功。集中表现为考评制度创新的努力不够。二是政府在评价改革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相关导向政策的出台。现如今,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是较为单一化的,我们的主管部门不是不知道,而是佯装不知道,甚至是正中“下怀”。因为这是最能出政绩和最方便管理的。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要而迫切,首先需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只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政策导向,我国学生评价的改革才可能突破瓶颈,有所推进。

  分数主义是一种教育评价取向的异化,其实质、要害和症结,是以选拔性的“锦标评价”替代合格性的“工作评价”。就教育领域分析,“锦标评价”主要是基于管理的,主要是“指挥棒”,而不是“服务器”;“工作评价”主要是基于教学的,常常是“底线”意义上的合格测量,因此,它主要是“服务器”,而不是“指挥棒”。有鉴于此,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应当服务师生教学,以底线的合格性评价为主。我国学生评价需要解决归因模糊、责任不清的问题。我们深挖分数主义的根源,意在提醒相关各方乃至整个社会洞察其危害,进而共担责任,形成合力,扭转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