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彭学军:一个纯粹写作者的回望与远眺

2015年09月21日09:10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彭学军:一个纯粹写作者的回望与远眺

《森林里的小火车》插图

  ■本报记者 却咏梅

  “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探讨、回望彭学军一路走来的创作历程,也是从我们共同的理想出发,眺望彭学军个人的写作和中国儿童文学所可能具有的未来的艺术道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近日在北京举办“彭学军作品研讨会”、“男孩不哭”组合新书发布会同时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教授认为,彭学军是一个纯粹的写作者,没有沾染江湖气和商业气,她内心的淡定是令人钦佩的。

  同时身为作家、江西省作协副主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编辑的彭学军,自1989年发表首部作品以来,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集,代表作有《腰门》《你是我的妹》等,她是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大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得主。

  彭学军作品的责任编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顾问魏钢强介绍,彭学军的作品从不迎合什么,但总是能抓住成长的痛处、人性的痛处,甚至时代的痛处。她最重要的几部写实作品——《你是我的妹》表现了文革特殊时期边远的乡村生活,里面写了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腰门》揭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弱势群体生存之间的矛盾,以及童年缺乏陪伴的现实……把数部作品结合起来阅读,既能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几十年历程,也能展现出当代社会少年儿童生存状况的变迁。

  文字细腻而诗意的彭学军一直以写女孩成长经历见长,但最新出版的“男孩不哭”组合里的主人公却是男孩,这套书包括《森林里的小火车》《戴面具的海》《浮桥边的汤木》三本书,写了几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在遭遇到不期而至的危机和灾难时,如何唤起内在的力量,不动声色地自我排解、自我救赎。小说注重展现或唤醒男生们所具备或应该具备的坚韧、豁达、阳刚的一面,是男生成长历程的生动讲述。

  在彭学军看来,“男孩也会哭—— 号啕大哭或在心里抽泣,较之女孩,男孩成长的诡谲与艰辛在别处。”彭学军生长在湘西,18岁因为父母调动工作到了江西赣南。那里有一条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运木材的铁路,给人一种历史的感觉。于是她就找到了当年开蒸汽机小火车的司机,听到了很多当年的故事。“那些故事给人很多联想,特别对于孩子来说,当年因为有了这条小铁路和小火车,这里的孩子的童年跟其他地方孩子的童年相比会有很多的与众不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决定要写这样一本书。”彭学军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看来,跨越性别和本色写作的组合是彭学军创作领域的新开拓,作品打破了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其创作上的突破展现了她不凡的写作功力和对成长小说的种种思考。而著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则连续发表博文赞叹:“一个有出息的作家绝不重复自己,总是将不懈的艺术追求深深渗透在每一部新作中,彭学军的创作实践正是这样的。”

  事实上,彭学军一直在试图走出她记忆的世界,走出湘西的世界,走出女孩的世界,甚至走出以记忆写实抒情为主的世界。她坦言,“我很庆幸可以与那些优秀书稿相遇,而且是在职业中与它们相遇,也就是说,我用来谋生的编辑工作与读书读经典重合了,这真是一件让人愉悦和乐此不疲的事。而且,这样的编辑和阅读又反过来指引和约束了我的创作。在写作的时候,你没法对那些闪光的文字视而不见,没法不让自己努力地去无限接近它们。那些书稿让我知道了高高在上的标杆在哪里,灯塔在什么地方,努力的方向又在何处。”

  从彭学军的创作历程反观当下儿童文学,高洪波说,好的幻想小说一定是和人的性格、和人的心灵世界相关,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幻想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长。方卫平则表示:“怎么把自己的写作放在一个世界儿童文学的大格局当中,要做一个更美好的眺望,比如说在超越的同时、在充满突围意识的同时,怎么样更好地让自己的写作变得胸有成竹。”

  这是彭学军的追求,也是所有儿童文学创作者共同的追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