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种教育
■窦桂梅
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清华附小百年华诞。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百年清华附小系列活动”是基于我们这样一个信念与定位: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事实也是如此,我们正是在对附小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作为一个附小人的精神皈依,寻找到我们前行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为此,百年清华附小系列活动不是热闹的庆典,而是教育与洗礼,是省行与展望。
一百年前,1915年清华附小创建时名为“成志学校”。“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附小人。在百年的历程中,清华附小已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这是清华附小的历史财富。
“成志教育”就其主体而言,百年来,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学生立场。附小学子要立志、言志、行志,最终成志,同时兼顾校园生活中教师、家长等共同的理想。
“成志教育”就其目标而言,始终指向学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殷期待,更体现了附小学子独立的精神与人格,即在聪慧与高尚的人群中,尽管各人的志向和人生规划各不相同,但都要在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志教育”就其理念而言,始终聚焦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不以应试为唯一目标,也不以所谓素质教育作掩护而无所作为,而是在有机实现优异成绩与卓越素养统一的同时,契合清华附小与祖国命运血脉相连的历史传统,符合清华人“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的担当,同时为清华附小新百年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回眸历史,成志教育在逐渐形成过程中一直担当着“三个引领”:一个是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是课程的引领,一个是公益服务的引领。这是百年来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更是成志教育的使命所在!
价值观的引领就是“育什么人”的问题。在我看来,要从三个维度来思考。首先是一个学校要思考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以“语文立人”为教育理念,探索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教育路径,从学科育人撬动课程整体育人。其次是对清华大学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守正。不仅是依托清华大学的人文环境和学术土壤进行育人思考,同时,还通过清华校史进行一次校史励志的教育洗礼。再其次是基于人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制订颁发了《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提出了清华附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健康、阳光、乐学。
课程的引领是“怎么育人”的问题。课程引领是清华附小百年历史上的一种传统。对当前而言,有“两个立足,一个创新”,它们共同奠定了清华附小课程引领的高度。一个立足是清华大学发展战略。了解清华大学的改革使命,即起到未来引领作用的世界顶尖级大学,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形成了追随大学又落地于小学的课程战略。另一个立足是世界基础教育最高水平。找到未来基础教育强调整合、基于每个儿童的发展等特点,与世界先进的课程观对话。一个创新是基于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创新出优化国家基础课程又体现儿童个性课程的“1+X课程”结构。
公益服务引领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历史使命。在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失衡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然而然地呼唤这个民族的精神芯片——家国情怀。这样的情怀,是“大我”,是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与契合。有着清华精神的学校需要有这样的家国情怀,每个人都是公益的实践者和代言人。清华附小从创建初期,就提倡公益事业。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后,成志学校把周边的一所贫民学校(成府小学)并入本校,成立清华附设学校,让寒门子弟也能享受清华的教育资源。百年以来,清华附小的“家国情怀”公益精神在不断传承并成为天下情怀。
从一所学校,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未来;从一所小学,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希望。我们有了新百年成志教育的愿景与行动。
在学校层面,我们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探索新百年清华附小的中国意义。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人人成长,人人成志,最终走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在国家层面,我们在思考如何聚焦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下,共担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在国家教育改革转型的时代,学校更要做好转型的准备,探索小学转型的一种样态,推动基础教育的优化。
在世界层面,我们在思考如何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探索根植于民族灵魂、自主创新的世界基础教育的中国范式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未来学校联盟”以更好地推动国家未来基础教育。
忆往昔,看今朝,畅未来——我们会在依然不变的家国情怀、完整人格的追求中,继续发挥引领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据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9月17日在“百年清华附小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