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搬书为何受到质问
■贾宪章
临近开学,我校五年级教师请一些学生到学校帮忙分书。看到老师们辛苦地搬书,学生们都想帮忙。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老师就将大包的书拆开,让学生站成排,接龙传书,一些家长受到感染,也加入进来。虽然满头大汗,但大家都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然而,一位家长却质问校长,谁赋予老师这样的权力,让孩子们在大热天运书?
学校空间有限,拥有的天然劳动教育资源也只有“暑期搬书”、“校园除草”之类活动。其实,学校有限的劳动课程,初衷绝不是为了让教师省时省力,而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并由此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家长质问:“谁赋予老师这样的权力,让孩子们在大热天搬书?”真实反映了时下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劳动教育在校园中的尴尬地位。
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到学校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学习;而体力劳动是低下的,只应当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去做。一些家长“不用心读书,长大了只能扫马路”“不想上学就要饭去吧”之类的负面说法,对孩子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影响,即使学校不断强调,也很难调动起孩子的劳动热情。同时,出于安全、卫生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些校内本来应当让学生自己做的事,也只好聘请勤杂人员来做。一些学校的负责人也错误地认为,教学成绩才是考核教师的唯一目标,这直接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欠缺和相关资源的闲置。
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意见》同时指出,当前劳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等。而质问教师“为何让学生搬书”,正是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典型例子。
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及其家长一起重新认识劳动课程的合理地位,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让各类劳动课程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下面本人提一些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议。
榜样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应丰富教师示范方式,在校园里设有劳动责任区,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值日活动,自然会唤醒学生的劳动热情。如果忙碌的都是一些勤杂工,劳动课程自然会在学生质疑的目光里大打折扣。同样应增加家长示范机会,让家长走进校园多展示各自的“劳动绝技”,引导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各种榜样人物经常参与主题劳动活动,学生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和激励。
劳动课程必须不断优化其“规范出勤机制”。应当坚持正向激励,对于劳动中态度积极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反馈,充分褒奖其优异表现,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对于劳动较为消极的学生,应给予督促提醒及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引导,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应及时树立正面典型;对无法适应劳动岗位的学生应耐心指导,帮助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对一些消极行为应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通过合适的方式促其转变。
还应当拓展“劳动实践出勤渠道”。其一,在教师办公区、校园景观区专门设置“劳动执勤岗”,通过竞聘的方式产生“胜出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其二,可以开展不同内容的家庭劳动主题评选,引导学生主动做家庭的小主人,让家长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进而赞同并支持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其三,成立不同形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帮扶劳动”,让学生在“奉献岗”赢得喝彩,在赢得社区居民的称赞的同时也得以改变家长与学生对于劳动的错误看法。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必要的劳动,他们的健康成长才会得以保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