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校不仅仅是学习场所
寄宿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场地,也是生活场所。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爱的关照,帮助学生学会生活。
■储朝晖
新世纪以来,一些地方将办寄宿学校当作解决居住分散的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至今已经十余年,效果究竟如何?经济参考报近日发表的调查结果表明:建学校的钱要从牙缝里抠。
笔者也到一些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作过调查,其中就包括内蒙古某个曾经作为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先进典型的地区调查,总体的印象是农村办寄宿制学校的准备还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从当初办寄宿制学校可节省经费的出发点来说。事实证明,仅仅从硬件设施和教职员工的工资角度看,办寄宿制学校可以节省一些经费开支;但办寄宿制学校还需要合格的住宿条件、食堂卫生条件、校车和交通条件、娱乐和课余生活条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安全保障,而农村中的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不具备这些条件。若想办一所上述条件基本合格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需的经费远比办若干所能容纳相同数量的学生就读的走读学校高,这与当初设想的可降低教育经费投入的期望正好相反。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寄宿的经费成本越高,往往学校减少成本是以家庭增加支出为条件的,家庭没钱支出的时候就只能让孩子忍受,其后果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状况不良。对于这点当初乃至现今都没有充分估计。
其次,是对寄宿给学生以及学校生活带来的变化准备不足。不少寄宿制学校还是以走读制学校的方式办学,不断延长上课和自习时间,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由走读变为寄宿的主要变化有:时间上,更长的时间在学校,更短的时间在家庭;内容上,生活与学习的边界更加模糊;在人际关系上,与教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加长,与父母、亲属、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减少。这些变化意味着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场地,也是生活场所。而不少寄宿制学校仍然只把自己当作学习场所,在时间安排上只有课表,没有生活计划,甚至为了提高考试分数,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课余生活和娱乐的安排严重不足,导致不少学生由于生活不丰富、生活问题解决不好而影响学习。
在这样的寄宿制学校里,一些学生感到最难消磨的是自己的“多余”时间,恰恰是这些“多余”时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一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偷盗的坏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学校对此准备同样不充分。有些学校不从源头上思考和分析问题,为了防止出事,进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养成学生听话、被动型人格。这样狭窄的生活体验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只是提供住宿条件、满足学生休息的需要,不能仅仅以“不出事”为准则,只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爱的关照,弥补和满足因为离开家庭而减少的关爱。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立比班级更小的组织,增加人际交流,让老师有机会关注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实践上,以“小”体现个性化教育,小班教学,小组探究式学习,小模块精细化管理;在宿舍里,每间宿舍就如同一个小家庭,个人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会尊重和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寄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