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坚守教育理想 播撒教育阳光

2015年08月03日09:10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坚守教育理想 播撒教育阳光

  作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改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一所所学校到一个个区域,呈现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格局。

  凝视今天的课改版图,有这样一所学校熠熠生辉——

  他们举全校之力,打造“阳光教育”的“理想国”,把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放在首位,把教师的精神成长和快乐生活放在首位,把学校的和谐发展和生态重建放在首位,让“阳光教育”之花开遍整个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教育信仰和精神家园。

  这个“理想国”,就是山西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

  文化引领方有内涵驱动

  东方红学校的前身是“廉山书院”,创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近400年的风雨历程中,朝代几经更迭,校名几次变易,直到1976年该校被命名为“东方红学校”。从“廉山书院”到“东方红学校”,从明代走到今朝,学校秉承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为长子县乃至全国培育了难以计数的志士仁人、栋梁英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时期的要求与期盼,传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续写百年老校的辉煌历史,成为新一代东方红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过广泛调研、多方论证,学校一方面基于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以及“东方红”独特的校名,提炼了“阳光教育”这个创建校园文化的命题;另一方面,学校顺势而为,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走上了课改之路。从开始课改到今天,短短的几年时间,东方红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阵痛、有曲折,也有幸福与享受。这一切,都缘于课改。

  实现“阳光教育”的理想,首先要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破局”。如何“破局”,依靠学校的推动策略。经过不断的摸索,东方红学校总结出自己的“四动”策略,确保学校课改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第一“动”就是“愿景驱动”。在“阳光教育”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东方红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课改路,他们以“文化立校、课改强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为思路,以“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快地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乐园、精神家园、成长摇篮”为目标,努力打造“最具内涵、最有文化”的课改。

  第二“动”是“行政推动”。2008年10月,长子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就正式吹响,东方红学校作为全县八所课改实验校之一,率先在全县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明确提出东方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目标”:改革创新,打造区域教育改革样本;稳步推进,构建东方红课堂教学模式;内外兼修,塑造东方红教育新形象。

  第三“动”是“专业带动”。该校借力全国课改专家团队,通过专家报告、体验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经验、碰撞思想,实现了由课改理念到观念的飞跃。之后,东方红教育人又经历了一次次的“出走”与“回归”,东方红学校课改核心团队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带着问题去,取回真经来”,这正是许多教师当时的心境写照。

  第四“动”是“评价促动”。学校制订了相关的课改评价标准,所有评价都与高效课堂挂钩,高效课堂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学生评价教师时,更看重自己是否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一讲到底,自然不能受到好评;学校评价教师时,也采用动态评价,不看升学率,而是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取得的进步与发展。

  从理论准备到行动实践,“四动”策略已经成为东方红人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成为他们阳光教育的有力保障。

  享受课堂方可享受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撬动课改的支点。可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享受课堂,才能真正地实现阳光教育。

  经过不断打磨,东方红学校在“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打造出“双色导学案”教学。正如宋亚丽校长所言:“优质的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师生对话活动的载体”。东方红学校在指定导学案上下了苦工,实行了提前“三级”备课制:寒暑假,全册备课;开学前单元备课;提前一周的课时备课。所有备课均采用集体备课制度。七个环节: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人二备——形成双色导学案——组长检查——分管领导审核。

  一份学案一般包括五个环节:学习目标——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练习——拓展提高。每个环节都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设问导读,就是把学习目标问题化。自我检测、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这三个环节都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自我检测,重点检测学困生学情(学困生板演)。巩固练习针对中等偏上学生设计,并要求他们上台板演。拓展提高主要是面向优等生,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课上都有收获、有提高。所有的检测内容要求必须当堂完成,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限定时间,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目标达成的准确度。当堂不达标的学生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直至学会。

  模式是学校“临帖”的范本,却绝非一成不变、僵化呆板的。如果每一个课堂都是完全一样的课堂模式,就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课堂仍旧像流水线加工机器一般,教条化、程式化严重,缺少特点、风格、内涵。在东方红学校,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模式也风采各异。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是快乐而有趣的,教学是精彩而生动的。该校赵旭教师感慨:“这两年,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命质量。之前,我只看到考试分数,没考虑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的快乐,现在想来,真是愧疚极了。”

  高效课堂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归根结底,就是“放手”与“相信”两个关键词。

  的确,在课堂中,学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完成。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不会有快乐可言。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已经成了一种模式,每天只要把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讲授一遍即可,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不可避免。而现在,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情则是研究学情、掌控流程、即时点拨、拓展生成。“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课堂上意外不断、惊喜不断,再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的确很享受。”教师冯苗苗说。看到学生不再像原来那样昏昏欲睡、没精打采,而是活泼、开朗、热情,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校园中全面发展,杨田静也由衷地高兴:“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享受,这是一种成就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团队合作方有高效高质

  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反复思考与打磨。对于热爱教育的东方红教育人来说,在教研中学习、历练、成长的过程,本身也是享受教育的过程。

  笔者了解到,该校在开始进行课改时,年龄大的教师有些保守,新教师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经验不足,所以学校课改的主力是中青年教师。学校会首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将其树立为“标杆教师”,由他们去带动其他教师改革。看到了“标杆教师”取得的成果,老教师纷纷转变思想,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又反过来促进了“标杆教师”的成长。于是,不分年龄、不分学科,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标杆教师”的队伍,营造出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教研氛围。

  此外,学校在教研方面不吝精力,潜心研究推出了如“集智备课”、“对子帮扶”、“课题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

  据了解,新教师一进学校,就会拥有一个“师傅”,学校会实行捆绑评价,“徒弟”的表现与成长会影响“师傅”的各项考评。教师薛璐介绍,她的“师傅”就是宋亚丽校长,她在上课时,“师傅”经常会坐在教室里听,有时还会把整节课录下来,下课后,逐个片段分析课堂得失。在“师傅”的帮助下,薛璐成长很快,现在早已是新一代的“标杆教师”了。

  教师结对达到了帮扶共进的目的,而课改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则需要学校层面的专项研讨来解决。有的学校会由教研室牵头,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课题组通过自己调查和教师反馈,寻找课堂中的各种问题,汇总、归纳、筛选,选择典型性问题形成课题,发动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商讨解决策略,最终完成结题报告,在全校实践并推广。

  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合形式各异的教研活动,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原来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讲,现在才发现,教育原来有这么多的奥秘。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研究、解决它们,这就是我的成长路。当高效课堂的理念渗透到教研中时,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相互帮助、相互推动。”宋亚丽校长的感慨,代表了一大批洪山教师的心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东方红学校的阳光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享誉三晋,走向全国。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约两万多名教育专家、同行到学校观摩学习。学校也被授予“全国课改基地校”、“山西省课改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但东方红人深知,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通往“理想国”的一条道路,只有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畅通,才能保证“理想国”的欣欣向荣,才能让“阳光教育”蓬勃发展、通衢四方。今天的东方红学校,正昂首阔步走在通往“理想国”的道路上……

  (夏庆 张海)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