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旧体诗,中国知识分子的隐秘表达

2015年07月25日09:0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旧体诗,中国知识分子的隐秘表达

  王学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著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清词丽句细评量》等

  邵燕祥 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等

  陈四益 杂文家,著有《当代杂文选粹·东耳之卷》《绘图新百喻》(丁聪插图)等

  郑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 著有《昆曲》等

  文化学者王学泰新书《清词丽句细评量》(东方出版社2015年7月)分享会近日在北京彼岸书店举行。旧体诗是对中国传统诗体,如绝句、律诗等诗歌体式的通称。作为文学史专家,王学泰先生选择旧体诗为切入点,绝非偶然,本书通过对柏杨、聂绀弩、启功等当代文化大家的旧体诗研究,揭示诗句背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思想与命运。其中对聂绀弩诗的深入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而其中对“文革”等时代的思索,更引人深思。

  王学泰:这本书是我对诗歌史研究的体会,头三分之一是谈现代人写旧体诗,现在年轻人写旧体诗的比较多,但是在研究上是一个空白。古代三四流的诗人都有人研究,可是像聂绀弩这样,能把旧体诗运用得如此纯熟,作品和古代的一流诗人比都毫不逊色的当代诗人,却没有人研究。

  今天的人可能奇怪,为什么在几十年前出一本诗集也能成为罪状。像邵燕祥这些诗人因出诗集而被批“思想有问题”。旧体诗的解放是从“文革”开始的,所以导致许多人获罪。有的诗人本来是写新诗的,为什么开始写旧体诗了呢?因为旧体诗比较隐晦,所以说旧体诗体现了中国诗歌的本源。孔夫子说诗歌的作用有四种:兴、观、群、怨。实际上,当代人写的旧体诗集中体现了诗“怨”的功能,表达自己的愤懑情感。

  邵燕祥:王先生这本书里,柏杨也好,聂绀弩也好,都非常典型,但是我们从他这本书里看到的,不光是一个个诗人的命运,比如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还能看到这些诗歌后面,实际上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面孔。

  除了鲁迅、郁达夫那一辈人不算,现代以来,聂绀弩的诗恐怕是应该首先来读的,不只是读诗,同时是读这个人,读他诗作里反映的这个时代。

  聂绀弩讲,在劳动之余,领导号召农场的改造对象要投入写诗运动,他一听很高兴,回来以后就重拾旧业,劳动休息的时候把对对联当做很好的游戏,当然,他写出来就不是游戏了。聂绀弩强调写古体诗不加注,他说写诗就像作案一样,加注就是揭发了。从这个角度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言论不开的情况下有些人转而写旧体诗了,因为他可以用典,可以有多种解释。

  陈四益:格律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一直占主流地位。1949年以后,格律诗就慢慢减少,应该说“五四”后新诗就开始繁荣,虽然旧体诗还是不断有人在写。为什么1949年以后写旧诗的人越来越少呢?我自己从中学时开始读诗,后来看下来,我觉得这跟我们这个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刚刚解放时学苏联,什么都学,连诗歌也是学苏联的。

  那时候我们学诗,就学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体,阶梯式的诗。旧诗有没有人写?有。我上大学的时候,老教授们几乎都会写,而且写得还不错,五一、国庆或是新年出墙报,教授们写的都是旧体,格律诗或者是填词,我想因为他们念书的时候有训练。

  郑雷:我看王先生书中写邵燕祥先生写西湖的诗,被批成士大夫情趣。古体诗里有很多是有这种情趣的,而像王先生书中所说,诗中的纪实成分大量增多,士大夫的东西大量减少,跟时代有关系,跟政治也有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20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极大的变动之中,进入了历史三峡,在变动中大家不约而同记录其中的现象。

  王先生所举的这些诗人,可能有一些是由于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是比较愿意担当历史责任和使命,所以写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人即使一直是退守书斋的,在他们的作品里也一样记载时代的笔记。

  (缇妮 整理)

(责编:温静、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