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用“文化书法”发现东方
■本报记者 高毅哲
2015年7月18日至28日,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正大气象”个人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王岳川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个人书法展。
自1980年参加四川省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获一等奖以来,王岳川已在书法领域耕耘35载。35年间,他从四川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大学深造,又在北京大学任教,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国内兴起的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热潮,也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新世纪的复兴。借其个展举办之机,中国教育报文化周末记者专访王岳川,听他讲述在年近花甲之际,如何把“文化书法”作为自己新的追求,以书法为载体,试图唤醒人们对东方文化和智慧的重新发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道路。
文化周末:您的本次个展取名“正大气象”,请问有什么含义吗?
王岳川:取名“正大气象”,最直观的原因是本次展出的主要作品都很大。比如“天地五行”这幅作品,有12米长;“王维诗五首”则是14米;“千字文”,整幅作品是18米;我临摹的王羲之、王献之的30幅作品,则每幅都有2.4米高。为什么要把作品尺寸搞那么大?这不仅仅是追求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原因,我想通过这种“大”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雄浑大气、厚重深邃表现出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思,更是对现今时代精神的一种呼唤和契合。现在书法展乱象很多,有人可能想把展览办成消费书法、金钱书法、有轰动效应的书法……但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想通过书法宣告民族的大义。我曾说过,书法的境界要大、气象要高、趣味要雅,最终是要达到一种大美。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逐渐丧失是令人悲哀的。所以我坚定不移地要把这次展览办成“正大气象”。
文化周末: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有很多,但您独钟情于书法,对书法的研究也最深入。个中缘由是什么?
王岳川:前些年我曾经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我发现,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里,只有书法是外国人比较容易上手的。二胡,外国人喜欢,但是练的人很少,书法则不同,很多人都愿意去练。而且中国象形汉字本身就包含着文化韵味。我给外国人讲《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他们一听就脑袋发涨。但是我把“道”写出来,再解释他们就很快明白:道,就是三个含义,一是有路要走,二是有话要说,三是形而上的意味。再比如“教”,左边一个“孝”,以往教育强调“孝”,百善孝为先,不孝就是没有教养;右边一个“文”,代表文化、知识,两者都做到了,就是合乎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了。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每个字都蕴含着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我对书法感情很深厚。现在的书法过于强调技法。一幅字摆出来,大家去品鉴,很多人都会说“这幅字写得好啊,笔锋强劲啊”这样的话。但能不能透过一幅字看出它蕴含的文化意味?很多人做不到,也没往这个方向想过,这对书法的传承是很不利的。
文化周末:所以您提出了“文化书法”的概念。
王岳川:是的。“文化书法”接续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书法”的传统。从文字诞生并被书写开始,书法就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只是现在,我们太强调书法的艺术形式了。有些人一辈子就写那几个字、几句诗,后来也被称作“书法家”了。
《千字文》是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但现在的人可能连读都读不下来。我曾经让我的博士生把《千字文》读一遍,结果个个面红耳赤,没有一个能读下来的,更不要说理解它的意思了,但《千字文》却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我这次用9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地把它从头到尾写了一遍,其实不光是为了写,更重要的是想表现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一名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得是一个文人,得有文化的底子。王羲之字写得好,但首先他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兰亭序》所以传世,靠的是那篇文章和书法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字写得好。那些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如此,他们并不是单纯写字,写字只是他们表现自己对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我曾经统计过,中国历史上能留下姓名的职业书法家微乎其微,而且社会地位都不高。所以说,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满腹经纶和高超的技法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为了写字而写字,只有达到技和道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文化周末:可以感觉到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这也许是您后来提出“发现东方”的一个起因。但有趣的是,您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年代念的大学,而且您最早也是研究西学的,最后却有了相当大的转变。
王岳川:我当初在西学研究上确实取得一些成绩,出版了十几本专著。但是后来我出国讲学的时候却发现,当你向外国人表示要向他们学习的时候,他们很欢迎,但是如果你谈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可能给当今世界带来借鉴的时候,他们却很藐视,因为他们觉得你是落后的,不配谈这个问题。这对我是很大的挫伤,也引发我对自己的反思。一个学者如果不能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点什么,那么他的学术生涯注定是有缺憾的。曾经有人反驳我: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什么好的?纳妾、吸鸦片、缠足、厚黑学、酱缸文化……你还要把这些输出去污染世界吗?但是,中国文化当然不仅仅有这些,不然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不绝。所以后来我把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归结为“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十六字心经。法国著名思想家于连曾经向中国知识界发出呼吁,希望中国知识份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世纪转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如果不做这一工作,下一个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被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方思想的附庸。”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在21世纪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人类现代化新的智慧源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