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籍管理成为高职开放办学桎梏
■胡波
这些年,大学生“回炉”职校的新闻屡见不鲜,讨论大多停留于纠偏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负面看法上。其实,不管公众如何看待,对于已经“回炉”的个人来说,他们都是基于个体需求、岗位需求甚至社会需求才走入职校的,其目的无疑是务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盘点这些新闻报道,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社会人员,他们“回炉”学习的院校大多集中于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同样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职业培训的高职院校,接收“回炉生”的新闻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此回应,“无法给这类学生建立学籍”,他们不属于“全日制”在校生。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依据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需要统一电子注册,并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审核考生录取数据,对报到新生进行录取和入学资格复查。而技校学生的学籍管理,一般是由学校在新生入学两个月内按专业班实际人数编制新生入学花名册,只需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即可取得技工学校学籍。
按理说,统一、规范学籍管理,的确维护了高等学校学籍注册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保护了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但教育系统内部的统一性、封闭性,同时也限制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活力,“全日制”似乎成了一道栏杆,甚至成为阻碍高职教育开放性、多样性发展的桎梏。高职院校由于“学籍管理”麻烦,便将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人员拒之门外,这显然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毋庸置疑,职业教育的功能正从原来单一的追求技能的培训,逐渐转变为学历教育与技能训练同时并重。未来,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学时间,都应该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而主观上拒绝“回炉生”实则凸显的是高职院校对技能培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封闭性的直接体现。
当然,办学的封闭受到观念、体制封闭的直接影响。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尚缺乏顶层设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不畅,职业院校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主管部门对办学主体单位限制较多,办学自主权无法真正落实,这些都扼杀了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功能和活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尚无法和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观上拒绝新生事物,管理机制上惰于创新,职业培训功能在高职院校尚未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头,还是因为其习惯于走学历教育的传统老路,“全日制”“学年制”等无非是在模仿本科教育模式,其教学过程与社区、企业结合不紧密,这些都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尚未被广泛认可。
有趣的是,要考驾照,根本没人在乎你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社会人员,只要你有时间,什么时候学习都可以。同样是技能训练场,为何偏偏走进高职院校加强技能培训,非得沿用“全日制”“学年制”这样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不能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呢?
一流的职业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专业建设、师资水平、校企融合之上,也体现在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上。务实地讲,给这些准备“回炉”的人员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这是最切实、有意义的革新。高职院校有必要在课程体系、评估模式、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上做出变革,真正体现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灵活性,高职院校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而不应将生源多样性看作是管理上的负担。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