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徐工,助你成功”的现代样本
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徐工班”学生传授技艺。
(图片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通讯员 朱慧芹
2015年春节,从江苏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半年多的薛金虎,满面春风地回到邳州老家,递给母亲一个沉甸甸的信封,这是他到徐工集团挖掘机械有限公司,从一名普通的挖掘机装配工升任为装配二厂一线部装工段工段长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母亲拿着沉甸甸的信封,幸福地哭了。薛金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让全家人充满喜悦,也成为全村人津津乐道的事。而这样的情景,对于4年前的薛金虎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至今他仍然记得自己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的心情,“失望和沮丧”是最贴切的描述。薛金虎说:“当时我就想,学习机械操作,将来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
4年前,薛金虎怀着对未来迷茫的心情来到徐州工业职院,成为机电工程技术学院2011级一名普通学生,但是一个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在薛金虎入学后不久,徐工集团与徐州工业职院共同建设了“徐工柔性制造技术学院”,这个由校企共同管理的双主体学院面向机械类专业新生招聘,采取学生自主报名、企业选拔的方式,挑选出225名优秀学生成立了首批5个“徐工班”。
“当时听说能进徐工集团工作,真是特别激动。伴随着‘徐工徐工,助你成功’的广告语长大,我知道徐工集团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是龙头老大。作为徐州人,都以能进徐工集团工作为荣,现在有这样一个好机会,我跟自己说一定要把握住。”薛金虎说。
对于位列世界工程机械500强的徐工集团来说,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既是以国家重器的大企业身份响应国家号召,也是迎合高端应用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出的决定。而之所以选择与徐州工业职院合作,一方面是双方有着长达10年的合作历史,形成了彼此信任、互利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徐工集团也是看中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希望借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助力徐工集团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薛金虎与其他224名学生成为徐工集团的预备员工,企、校、徒三方分别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利,入学即入职。“徐工班”实施企业化管理,按照机械类岗位技能和生产技术的要求,以及徐工集团的人才需求,企业与学校共同规划“徐工班”的专业发展、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徐工班”还把徐工集团的企业理念、国际化思想、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确保人才培养方向、规格、质量符合徐工集团的发展需要。
校企双方默契的合作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徐工班”学生获益颇多。回忆起在“徐工班”学习的日子,薛金虎深有感触,他说:“‘徐工班’和普通班学生有很多不一样。上课的老师不一样,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师傅——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和技师。讲的内容有区别,讲课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师傅要求特别严,机床操作、工件加工训练、机械装配特别重视操作规范和工艺规范,师傅们不但就训练加工的工件、装配的部件讲解操作难点和经验窍门,还非常耐心地讲解零件、部件在设备上的功用和关键技术要求等。”
而让薛金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师傅们不仅教会他们技术,更教授给他们一种“技师精神”。“记得我们完成‘螺纹孔’加工作业以后,师傅对我们说,在学校实训,我们加工的‘螺纹孔’都会对照标准给出一个分数。但在企业,我们生产的产品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即使得了99分,在徐工集团也是不合格的。所以,我们从学徒开始就要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要求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从那以后,每次实训时我就会想起师傅的话,把徐工集团高标准、严要求的生产理念牢牢记在心里。”
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对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中,徐工集团与徐州工业职院合作走出新路径。据徐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玲玮介绍:“为保证学徒更加符合企业人才要求,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徐工集团选派工程师、技术骨干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组成50人的‘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对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共同制订考核标准,选取工程机械生产制造中的典型工作项目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教学,培养职业技能。”
的确,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脱节,是导致企业增加员工培训成本、人员流动性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现代学徒制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实训实践针对性强,企业师傅根据实际生产环节,逐步讲解、演练。通过训练,我们体会到企业对待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徐工班”的实训实践环节,薛金虎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上完一节理论课,就会上一节实训课。记得大二结束时,我们被送到徐工集团开展工学结合实战操作,一人一个岗位,按照徐工集团的实际生产任务上手操作。当时,我们三名学生跟随一位企业师傅,由企业师傅分配产品加工、装配、调试等具体任务,并监督指导我们严格按产品要求完成。”
徐工集团挖掘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于爱军说:“我们特别重视‘徐工班’学徒的动手能力、操作技术和企业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地加强学徒的实训实践环节,安排工程师全程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职前训练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学徒实训实践的时间占到学习总学时的50%。”
为了能仿真车间实训场景,徐工集团投入工程机械等设备,与学校共建了省级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徐工集团党委书记李格说:“这个基地是按照集团的生产运营场景进行设计的,拥有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逆向工程技术等六大实训平台,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柔性制造等生产线。我们根据徐工集团对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装配调试、维修服务等岗位的职业标准,结合徐工集团的具体生产任务,以典型工作项目作为学徒能力培养的载体,最大程度地满足定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装备制造人才的要求。”
“因为师傅对技术的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考取了车工、钳工的高级技能证书。”对于已经初获成功的薛金虎来说,在“徐工班”的专业学习和技术磨炼让他受益匪浅。而更让薛金虎感到自豪的是,为检阅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培养质量,校企共建了企业青工与在校生同台竞技平台。在2013年“徐工杯”技能大赛上,“徐工班”学生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而企业员工也不过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10个。薛金虎颇为得意地说:“当时报名参赛,只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想到能拿到车工技能竞赛一等奖,这个结果给我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2014年,首批“徐工班”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120人在徐工集团就业,100余人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工作。事实证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达到职业人的要求,顺利实现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3次转变,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后,无需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企业得到所需人才资源,学校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学到技术实现就业,实现了四方共赢。
【专家点评】
校企联手培养“自家人”
■王寿斌
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概念,职业教育“圈中人”都不陌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读过许多理论文章、听过不少专家报告,但大多只是耳熟者多、能详者少,能得其要领而融会贯通者更是寥寥。究其原因,概因理论研究者众,而实际探究者寡,纸上谈兵、凭空臆想很难凝其精髓。
譬如学徒制的本土化问题。谁都知道学徒制是一种管用、高效的技能传授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职教、发展企业,更有利于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但英国、德国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具体国情,却与我国有很大差别,有些甚至成为学徒制能否顺利实施的主导性因素。正因如此,业界不乏对学徒制在中国的推行持怀疑否定和悲观失望态度者。但学徒制的好坏,不是一人之言可以定性,更非一种思潮可以左右,他国的实践已经证实其科学之处。而既然是好模式、好经验,我们就没有推托和拒绝的道理,而应通过积极实践来概括其要领、总结其精髓,并进一步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针,通过必要的本土化促其在国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扩散传播。
这些年,国内探索学徒制的职业院校为数不少,总结出来的经验也琳琅满目,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紧密合作,校企联手培养“自家人”堪称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会与徐工集团走得很近,主要在于该校摒弃了传统的“卖方市场”模式,而把“买方”拉进人才培养的团队圈子,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从“徐工班”学员的自我感受来看,由于提前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入学即入职”,学生因此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还有加盟名企的荣誉感。而站在企业的角度,培养对象是预订的“自家人”,自然会主动积极地联合学校共同规划“徐工班”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把企业理念、职业精神、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师傅们也乐意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将关键技术和盘托出。这样的合作是发自内心的需求,是对“自家人”的信任,因而更容易融为一体。
长期以来,订单班学生轻易“翻脸”悔约,企业独担投资风险,是制约校企紧密合作的一大瓶颈问题,其根子在于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岗位不够满意。“徐工集团”与“徐工职院”合作,不仅在集团内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岗位,还把就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后顾之忧的妥善解决,有效增强了合作的稳定性。
有道是,失败原因千千万,成功经验只一条,即把校企合作当成自家的事。基于这样的共识,不管是组建混编教师团队、共编企本教材,还是共建企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等,便都是顺理成章之事。此乃“徐工集团”与“徐工职院”现代学徒制实践成功的经验所在。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