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集体备课莫走样

2015年07月08日09:08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集体备课莫走样

  ■曹公奇

  近几年,教师集体备课风靡一时,许多学校甚至将集体备课常态化了。

  集体备课涉及事前准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修订提纲、撰写教案等环节。如果每一节课都通过集体备课来进行,从精力和时间上看,对教师来说都不太现实,于是 “分工备课、集体共享”的方法很快蔓延到许多学校。

  通常的做法是:备课组先将全学期的备课任务分解给每位老师,每人三篇或五篇课文,大家分头备好课,或者编写好导学案,然后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讨论”,再印发给全组任课教师,就开始进行教学了。

  目前许多学校将这种方式当作制胜法宝,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分工备课、集体共享”的备课方式,害莫大焉。

  其一,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易于养成不读书、不钻研、随大流的不良习惯。试想,一学期中大部分的课文不是自己研读解析的,教案或导学案不是自己动脑、动手编撰的,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长此以往,这些教师恐怕是离开教参或别人的教案就不会上课了,哪里还谈得上专业发展呢?

  其二,容易扼杀教师的个性,形成“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案或导学案,听起来很美丽,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会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缺少独特的风格,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厌烦。

  其三,影响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每个班级学情不同,教学时只能根据实际而为之。“集体备课”产生的统一教学方案,有时忽略了学情的差异,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空间。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一窝蜂地去赶潮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让集体备课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就应该让它回归本来的地位。作为教研活动形式之一的集体备课,每学期可以适当地搞几次,选择一些有争议、有分歧的课文去集体研讨、集体备课,从而达到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在我看来,集体备课只是众多教研形式中的一种,其他如听课评课、反思磨课、专题研讨、读书学习等,也都是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不必死抱住集体备课这一种形式不放。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