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真诚地面对孩子(创作谈)

赵丽宏
2015年07月08日07: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等,2013年获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国际诗歌奖。

  《渔童》为赵丽宏最新长篇小说作品,以一个十二岁男孩的视角和经历,描述了一件珍贵的明代德化瓷雕(渔童)历经劫难曲折,被保护流传的故事。本期“金台悦览”为您节选的是《渔童》10到12章。

  

  有人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回忆。我认同这种说法。但这种回忆,不是岁月的照相簿,也不是往事的录音机。这种回忆,是时光的浓缩,是感情的升华,是思想的积淀。文学创作,是将这些记忆用文字融汇成一体。

  去年,我出版了儿童长篇小说《童年河》,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年记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很多真实的童年记忆,有很多亲人和朋友的影子。虽然写的是遥远的年代,但读者还是喜欢读这样的小说,也不觉得小说的情境陌生疏隔。为什么?因为小说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写作过程中,记忆中很多场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涩的往事,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真实和虚构,在小说中融合成一体。我的同辈人,读这样的小说,也许会心生共鸣,因为他们熟悉那个时代。现在的少年人,大概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小说。因为,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童心的天真单纯和透明澄澈,也是不会改变的。

  刚出版的《渔童》,是我的第二部儿童长篇,这是我心里酝酿多年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特别值得追忆、反思、描绘的时代。儿童小说,是以孩子的目光和视野,以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来观察世界、叙述故事。虚构的小说,不能仅止于展示人间的苦难,如果作者只是满足于向读者描绘一个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的世界,那不是文学的宗旨和目的,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儿童小说,应该向小读者展现人间的真善美,让孩子领悟生命的珍贵,看到人生的希望。必须要真诚地面对孩子。这是我写作的本心和初衷。

  我对记忆中的往事和很多素材仔细梳理并思考,《渔童》的构思逐渐成形。一个孩子,一个教授,在危难中结成生死之交。一件珍贵的瓷器,历经惊险,被孩子保护下来。两个层次不同的家庭,在动荡的时代,互相关心,保持着人间最真挚的情谊。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的走向,会让读者感知:人性无法被消灭,知识不会被封锁,艺术的生命总能在人间蕴藏生长。

  儿童小说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故事结构?是否要和我以前的创作做一个切割,用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方式来叙写?是否要俯下身子,装出孩子腔,以获取小读者的理解和欢心?我觉得没有这样的必要。我相信现在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悟性,真诚地面对他们,把他们当朋友,真实地、真诚地向他们讲述,他们一定能理解,会感动,使我不至于白白耗费了心思和精力。诚如写了《夏洛的网》和《精灵鼠小弟》的E·B·怀特所言:“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处写,而不是往浅处写。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灵敏,也是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创作态度是真实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8日 24 版)
(责编:马丽、赵竹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