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技能大赛:职教改革“风向标”

2015年07月04日09:0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技能大赛:职教改革“风向标”

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赛现场,选手在连接和搭建网络。 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网络搭建与应用比赛现场,各地参赛选手正在紧张比赛。 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上,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学生在展示海派面塑作品。 李想 摄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建成正式开馆,两名学生在参观博物馆。 李想 摄

  ■本报记者 蔡继乐 王强 倪秀 实习生 豆俊杰 7月3日发自天津

  从6月2日开始的持续一个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今天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一组数据印证了此次大赛的影响力——

  15个专业大类,98个比赛项目,全国17个赛区,参赛选手近1.1万人,指导教师近8000人,500多家企业参与比赛。

  起始于2008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今年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大赛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毫无争议地成为观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那么,今年的大赛透露出我国职教改革怎样的发展动向?记者通过对大赛的观察和对参赛师生、专家的采访,进行了一番梳理。

  以大赛促职教战略转型——

  主动服务国家产业升级

  在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一幢实训楼内,一层的大厅已被布置成“未蓝”创客空间。走进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大屏幕的一片蓝色,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几个实验平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有会跳舞的蜘蛛机器人,有挥舞着双臂的“钢铁侠”,几名学生手拿遥控,聚精会神地操纵着平台上的机器人。一名学生在墙上的屏幕上点了一下,创客空间的窗帘自动拉开;再点一下,窗帘缓缓拉上。

  据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丹阳介绍,“未蓝”的含义是“未来的蓝领工人”,创客空间的成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虽然这些机器人都是直接买零部件组装的,但是借助于这些载体,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所以创客空间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的平台。”张丹阳说。

  观察今年的大赛,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新设立了一批如“未蓝”创客空间这样的工业机器人比赛项目。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介绍今年大赛的特点时,也重点谈道:“今年大赛新设了一批如工业机器人、工业模具、3D打印等新技术赛项,目的就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办学主动适应并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战略。”

  近两年,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方向升级,一些制造业装备技术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高铁、核电站技术等。“这就倒逼我国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先进制造业发展,培养更多能熟练操控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葛道凯说。

  今年大赛举办的技术技能作品成果交流赛中,凸显了高技术和高技艺。记者在交流赛现场看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报送的作品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数控铣床教具模型、智慧生活系统、3D设计与打印等高精尖产品为主。

  一位参赛学校的教师对记者说:“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参与行业企业产品研发与设计,主动服务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输送急需人才的特点。”

  以大赛促办学理念转变——

  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和健康生活

  “今年大赛设置了有关健康生活、绿色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赛项。”葛道凯说,这是今年大赛的另一个新特点,目的就是要借此引导职业院校改变办学理念,从只关注冷冰冰的机器,转向更具人文情怀。

  在新闻发布会上,葛道凯还详细向在场记者讲述了今年新设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他解释说,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关注人的健康生活外,今年的大赛还延续了近两年更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惯例,设置了戏曲、民乐等艺术专业技能,中药传统技能、手工制茶、中华茶艺等赛项。

  精美的手工绣花旗袍、造型古朴的紫砂壶、样式繁多的手工项链……7月2日上午,在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展位前,学生手工制作工艺品引来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和购买。该校教师顾丽霞介绍说,学校已经连续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了。

  “今年我们把学生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珐琅彩、新彩、紫砂壶等作品带来参展,发现深受市场欢迎,作品供不应求。7月1日首日开展,就售出两件作品。”顾丽霞说。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该校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刘龙华,一首二胡独奏《迎春》,赢得阵阵喝彩。顾丽霞说,在传统文化工艺传承方面,学校开设了很多传统的特色工作室,比如陶艺、木雕、刺绣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

  再以此次大赛的技术技能作品成果交流赛为例,一些边疆省份报送的作品大多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品为主,比如湘绣、藏绣、唐卡、剪纸、雕刻、宣纸、漆器、竹编等。“这体现出职业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传统手工工匠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位边疆省份带队参赛的教师说。

  以大赛促教学课程改革——

  带动学生技能培养水平上台阶

  采访中,一说到大赛对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职业院校教师都表示认同。

  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实训基地教学培训部主任李祥新告诉记者,通过大赛,不仅把学生培养出来,教师也受益,学校也借大赛这个“风向标”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向。

  “大赛用的器材、设备都是最新型的,学校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不得不花钱为学生购买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在这些机器设备上进行反复操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在比赛中有所斩获。”李祥新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动手能力的锻炼,“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李祥新告诉记者,学校里没有参加大赛的学生曾提意见说,参赛学生占用了学校最好的设施设备等学习资源,影响到其他学生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专门搞了职业技能节,结合学校开办的专业,开设了30多个项目的比赛,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流程组织报名、实施、评奖,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报名参赛,有的学生加班加点为备战比赛而进行训练,有时连吃饭都给忘了。

  校级层面的技能大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也搞了十多年,正是多年坚持搞技能大赛,使得学校在每年的省级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都收获了很多奖项。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主任池卫东告诉记者,技能大赛已经成了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大赛检验自己的水平,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加强学习,引领其发展方向。

  在池卫东看来,技能大赛还有很好的辐射效应,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和教师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看到最先进的器材、设备,见识最先进的技能技术,学校可以向最高水平的标杆看齐,深化课程改革,以取得更好成绩。

  池卫东认为,技能大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想比赛的孩子根本不用催,就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以大赛促学生创新创业——

  引导学生凭过硬技能成功创业

  7月3日上午,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正在举行。综合成果、专项成果、表演项目成果,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种成果比赛。

  在展馆显要位置还专门设置了技术技能作品表演区和舞台表演区。记者数了数,大约有50多个优秀表演项目,在多个地点循环表演,有的表演还与观众现场互动。

  “这是采用了纳米技术设计的触控膜,它的厚度只有0.3毫米。”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展区,一块显示着填字游戏的触控屏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不时有人走上前,通过触控屏幕完成游戏。

  屏幕研发者之一、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敏告诉记者,如果需要移动,这个触控屏幕可以卷起来带走,是一款可折叠的透明的“移动幕布”。而这款产品,正是张敏和同学们的创新作品。

  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注册成立了山东拓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张敏自然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如今,像张敏这样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掌握了过硬技能,并借此成功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不在少数。多数职业院校借助大赛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提供成长的摇篮。

  在本届大赛的创新创业成果展上,还特别举行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网络拍卖会,其目的是将学生无法量产的手工艺技术技能成果(如玉雕),通过网络拍卖的形式,用市场来检验其技术技能价值,让市场需求来引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陆春阳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招,他提醒,职业院校在创业教育中,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创办个企业、创办个网店上。他认为,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与学生的技术技能相融合,而不能孤立地开展创业教育。“这些孩子还缺乏很多支撑,特别是文化支撑,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不能忽视文化的构建和植根,特别是诚信意识的培养和对品质的追求。”陆春阳说。

  记者手记

  扑面而来的“智造”气息

  ■本报记者 倪秀 7月3日发自天津

  将一个写有口哨设计信息的存储卡插入机器,简单操作之后3D打印机开始工作,到3个口哨被打印出来,整个过程耗时不到15分钟。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3D打印技术体验展上,现场工作人员孙惠敏在和记者说话的间隙,就完成了3个塑料口哨的制作。

  据孙惠敏介绍,比起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3D打印更加便捷和直观,而且成本更低。据了解,如果按照传统生产流程生产口哨,需要先设计,然后打造模具,最后才能注塑成形,不仅耗时长,而且成本高。3D打印则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产品成型,而且整个过程可以实现可视化,学生能根据打印出来的产品,迅速判断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设计,给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带来很大便利。

  对着摄像头,你挥动手臂,机器人也挥动手臂,你点点头,机器人也跟着点点头,这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吕永磊编程设计的体感机器人。通过设备连接后,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远程操控,机器人通过视频系统模拟人体动作,在排爆、探矿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着机器人喊一声“来盘鱼香肉丝”,它就能把你的点菜信息传送至后厨;等厨师做好,机器人又能为你端上香气扑鼻的美食。这是宁波余姚市职成教育中心学校学生设计的点餐机器人,更让人惊奇的是,它还能识别方言。

  在复杂的迷宫格中,经过编程的电子鼠能在迷宫中自动识别周围障碍,探寻通向出口的路径;通过不同零件的组装,让机器人执行的抓取、升降等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在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的创客空间里,学生们让自己“玩”得很尽兴,高科技让他们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

  当你投入塑料瓶或者易拉罐时,机器会自动识别分类,并弹出一枚一角硬币;如果你投入的是废旧报纸或者杂志,则会出来一支纸质铅笔作为回报。这是记者在交流会现场体验的“社区废品分类回收机”,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13级数控班学生张祖航和同学的创新作品。

  “作为新时代的职校生,我们与高科技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吕永磊说,在他看来,职校生不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流水线上只会敲敲打打的工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学习环境充盈着高科技,让他们骨子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职校生,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利用高科技创新的思维。”

  无论是观摩比赛,还是欣赏创新成果,又或是参观学校的实训教学场地,扑面而来的“智造”气息,是记者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采访中最大的感受,众多高新技术正在融入我们的职业教育之中。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赵竹青、马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