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思政课不能离开马克思制造精彩”

2015年07月01日09:02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思政课不能离开马克思制造精彩”

  本报北京6月30日讯(实习生 陈少远)“我觉得教师应该将案例和原理对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进行揉面式的个性化改写,好的案例像一道闪电,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给他们启示。”在今天举行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案例教学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这样形容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和教师探索教法、创新课堂的焦点。

  教育部思政课案例教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学案例中心主任杨慧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移植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案例研发的创新点是教材、原著、案例的三位一体。”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建霞说,案例教学要致力于打通教材、原著、案例之间的分离,实现三者间的无缝对接。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实质是教师视域、学生视域、案例视域、理论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杨慧民认为,要把案例教学的潜在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必须选编具有一定研究内涵的教学案例。

  “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两种分离状态,一是教师与原著若即若离的分离,教师或固守教材,导致讲授缺少理论穿透力,或者离开马克思制造课堂‘精彩’;二是案例与教材分离,课堂看似很生动,但教材的具体理论落点不甚清晰。”崔建霞认为,应在案例选取上下功夫,要遵循前沿性,实现对国家、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真切关怀;注重经典性,选取穿越历史时空给人以重大情感冲击和深刻思考的案例,继而以经典著作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度理论解读,体现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整体思维历程。

  杨慧民认为,思政课教学案例必须具备政治导向性、思想教育性、现实针对性三个构成要件,使学生能够进入“问题”、进入“角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