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去图书馆晒个心灵“日光浴”(环球走笔)

杜一菲
2015年06月26日07: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环顾世界,关于图书馆的新闻不时出现,说明图书馆还是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方面。有趣的是,尽管新技术革命催生各式各样的新陈代谢,但图书馆这一以纸媒聚积为标志的地带,并未呈现黄昏迹象。

  回看历史长河,从泥板、纸草、甲骨等原始载体到纸质图书、电子文献,人类对于“书籍”的收集欲望从未止息。文献的汇集让人们有能力更好了解到不同时空里其他人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图书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明记录、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数千年且生生不息。

  作为知识的宝库,图书馆是追求智慧者的天堂,而其开放、静谧、包容的特质同样成为许多人心灵的“避风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酷的日子里,温暖而安静的公共图书馆成为无数人的慰藉。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1929年至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次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近50%。有读者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

  现在,图书馆藏书的深度与广度依旧是判断优秀学府的重要标准,很多底蕴深厚的图书馆甚至成为国家的象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法国国家图书馆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珍品,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视为是奥地利人的骄傲。对图书馆喜爱的背后,是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国家文化的珍视与认同。

  不过,电子达人们可能会问:面对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图书馆还能聚合起人气吗?如今,点击鼠标或是活动下手指,浩如烟海的信息便能扑面而来。信息化让知识的索引和获取如探囊取物,但不可否认,网络提供的资料纷繁复杂,可靠性也难以考证。同时,碎片化、无序化的信息常常使人不由自主地在不同标签中游走,又在不知不觉中丧失选择的能力。甚至,思想也因止步于“浅阅读”而浅薄起来。更为可惜的是,大量时间在无目标的阅读中遁去。形成反差的是,图书馆科学系统的书目索引可以赋予人们更多阅读目的性,而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让人在书香中洗净浮躁,潜心专攻。

  令人庆幸的是,技术革新于传统图书馆而言,意味着新生而不是消亡。比如,英国牛津大学城里有不下100座图书馆,依靠高度现代化和数字化,整个图书馆系统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如,美国有大大小小公共图书馆1.7万座,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除了提供成年人阅读区还有儿童学习游戏区、休闲区,文化服务与生活服务结合,方便又贴心;2013年,整合了超过1200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其他资料中心资源的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上线,追求最大限度开放可共享的文化遗产……

  图书馆作为低门槛的公共平台,对知识提供平等而普惠性的再分配,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更值得思考的是,公众的求学之心与图书馆如影随形。图书馆发达的地方,不正是知识显示力量的地方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循着莎士比亚的这句话,让我们来图书馆吧,给心灵晒个日光浴,领略鸟语花香。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6日 21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