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是大学让我们变得平庸吗

沈柯
2015年06月22日09:0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是大学让我们变得平庸吗

 

  曾经趴在高中沉闷的课堂上,我无数次畅想通过高考走出这个应试教育的囚笼。对于一个不得不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练习、说教以及升学压力的我(或许我们)来说,大学无疑象征着一种美好的愿景。

  我曾经多次构想我大学四年的生活。泡图书馆,一个星期读完一本书;早上坚持练习英语口语;健身,告别瘦骨如柴;尝试创业实践,积累人脉和社会经验;提高绘画水平;如果可以尝试谈一场平平淡淡的恋爱然后和平分手……直到今天,我才静下心来思考,我到如今的大学生活,我们的大学生活,对得起高中三年的努力和期盼吗?

  我变得喜欢赖在宿舍而不是出去运动和参加活动,一个学期看的书籍比不上高三一个月的数量,“健身”一说也只停留在每天或多或少的俯卧撑仰卧起坐,英语总是被让人费解的高数物理程序设计挤到了生活的边边角角,更别谈练习绘画了。参加了大学生企业家俱乐部和创业沙龙,认识了几个厉害的学长学姐就觉得自己好像比其他人厉害了,现在想想无非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也许在国外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习以为常的业余活动。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平庸之路。而我其实更确信有更多数的人走在一条比我更加平庸乏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浑然不觉。我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甚至会悲哀这么一个大环境是多么平庸乏味,阻碍了多少追求梦想的脚步,麻痹了多少曾志在四方少年的神经。

  是大学让我们变得平庸吗?很难说不是。久被诟病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在大学似乎并没有消失,考试成绩依然让一部分人洋洋得意,让大多数人学会接受、麻木,让一部分人抬不起头。教学大都停留在传授技能上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教育和文化感染。我们看到各种展览报告,内容几乎涵盖历史、政治、文学、科普、哲学、艺术、心理等等——但大多数却只流于形式,办完就行,不过问效果也不在乎有没有效果。一代一代学长学姐平庸地度过四年然后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大学生。并非有意为之,但不能否认这种群体无意识更加可怕。毕竟大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原因不在于大学。我知道老师、教授们会坚决反对大学生沉湎于电子游戏、网络小说,但我身边这样的人就不在少数。我记得许多次老师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课后多参加竞赛、活动,多看书来充实自己,但我们嗤之以鼻或耳边风一阵带过。带着年轻人的任性和叛逆,我们似乎不愿意去遵循长辈的训导和建议,将逆其道而行视为有思想有个性。在一个“985”高校里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老老实实地学习,上课恭恭敬敬地记下笔记,一笔一画地写完作业,课余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追追电视剧,在爆米花式的娱乐方式中打发学习之外的时间。而我,曾经那么地鄙视捧着手机看动态发动态的人,如今也乐此不疲于看着空间访问量增加。美剧,起初被拿来练口语听力,如今却追起一部部剧根本停不下来。许多次纠结这种让自己害怕的堕落,却在睡过一觉之后忘得云淡风轻。这能怪学校吗?或许我可以说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度过所以我很难坚持或者改变,但我清楚这想法有点推脱责任了。我们总习惯将成功归功于自己,却把失败和堕落推脱给环境。

  我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总是喜欢剑走偏锋。小众化的东西受人追捧,因为它们象征着独立、个性、拒绝平庸。思想上千方百计装成巨人,行动上毕露无疑的矮人,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很遗憾,我发现许多时候自己也是这样一类人。张口闭口“维特根斯坦才是最厉害的哲学家,黑格尔什么的已经落伍了”“这些不过是老师们千篇一律的论调罢了”等等,倒不是我对这些事物有什么真正的看法,只不过这样做这样说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的确是拒绝平庸、与众不同的虚拟快感。刻意地追求“异”,是不是只是对自己平庸真相的一种掩盖呢?

  进入大学的我,离之前那个构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离那个曾经不屑和讨厌的自己越来越近。不是我,是我们。怪罪大学也许显得有点推脱责任。但大学就好比一个巨大的鸟笼。要想不被局限于这只鸟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一个如果你挑战成功便可以为自己感到自豪的挑战。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打算和意识去挑战,这样的消极和妥协也阻碍了那些积极的因素去感染更多的人。

  最终,我会说,也许是大学让我们变得平庸。因为事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形参与,造就了大学这样一只鸟笼。(作者系湖南大学电气学院2014级学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